清帝退位后,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的约定,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继续居住在紫禁城(故宫)内。溥仪在紫禁城内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直到外国老师庄士敦的到来给紫禁城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打破了他一潭死水般的生活。

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说起了英文,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懂得了西方的科技,学会了骑自行车,剪掉了辫子,戴上了眼镜,完全变成了另一番模样。15岁那年,溥仪听庄士敦讲到了电话的构造原理和实际用途后,便对电话有了极大的好奇心,他决心在养心殿里也安上电话。虽然此事遭到了重重阻碍,但在溥仪的坚持下,紫禁城最终还是成功装上了电话,这一年是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当时,从满清皇族,到富商巨贾,再到文化名人,紫禁城外很多名门望族早都装上了电话。紫禁城电话安好后,电话局给溥仪送来一本电话簿,簿上自然全是社会名流的名字,因为那时也只有精英阶层才有能力安上电话。

紫禁城刚安上电话的时候,年轻的溥仪非常高兴,非常兴奋。他翻着电话簿,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打算利用电话玩一玩,寻开心。溥仪拨出去的第一个电话是给京剧名角杨小楼的。

电话通了,溥仪故意学着京剧念白的腔调说道:“来者可是杨——小——楼——呵?”溥仪如此阴阳怪气的直呼杨小楼大名,但对方并未因此勃然大怒,反而,电话那边先是传来了哈哈的笑声,然后有人礼貌地问道:“您是谁啊?”溥仪没有回答,赶忙把电话挂断,为自己的恶作剧洋洋得意。

溥仪一度沉迷于这种“游戏”中不能自拔,他接着又跟一位叫徐狗子的杂技演员开了同样的玩笑,而后又假装成顾客,在东兴楼酒楼叫了一桌酒席,但送餐的地点并非紫禁城,而是他瞎编的一处宅子。

以上内容均取材于溥仪晚年的回忆录,他对当时的情形可谓是记忆犹新。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接电话的人都是开口称“您”,语气和缓礼貌,纵然他们并不知道打来电话的是何许人也。可见,当时的社会名流确实是秉性纯良,修养极高,面对溥仪的恶作剧,他们均是微笑面对,不失风雅。所以,民国成为大师辈出的年代也是有原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