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如果有人明确说,《楞严经》本身也就是杜撰的,根本算不上“正宗”的佛经,并且以严格的学术考证,专门撰文证伪,这就不是娱乐圈的谈资或者玩笑那么简单了。《楞严经》不是“真经”,不是源自印度佛教的“正宗”佛经,而是唐朝人杜撰的“伪经”。

“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凤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两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这是一句电影台词,据称源自佛典,是释迦牟尼堂弟兼弟子阿难的一句独白。句子虽是阿难的独白,却映现出佛家弟子难以割舍的人世恋情,其情丝细密,耐人寻味。

其实,《楞严经》即是一 部释迦专为阿难讲授佛法的著名经典,讲法的缘由就是因为阿难与摩登伽女的私情,讲法的结果却是二人双双皈依佛教。当然,关于“石桥”的诗情禅意,虽然曾流行一时,终究是电影剧本的杜撰:佛经原文中是找不到这么情意绵绵的句子的。就佛教徒与佛学家们而言,所谓“石桥禅”只是凡夫俗子的情诗首,不但与佛经本身无关,与佛法、佛学更无关联。因为《楞严经》从一开始,即交代了故事背景,是阿难被摩伽登女的魔法引诱,释迦以佛法神咒解救,之后则大讲佛法如何重要情欲如何虚妄等等。《楞严经》只有第一卷简明叙述了这则魔女诱僧的故事大概,之后的九卷都是阐论佛法的内容。

《楞严经》和其他佛经一样,故事只是臂喻,是阐论佛法的方便法门,重点仍是佛法本身。故事引发的后面九卷经文中,是不可能找到一句如“石桥神”这样的情欲独白的。电影剧本为了增强叙事结构中的艺术性与美学效果以《楞严经》为源头, 故意杜撰了这么一句“经典”的禅诗,虽有混淆视听之嫌,但仅从文艺制作角度而言,也无可厚非。佛教徒与佛学家们即使偶然知道了这么一句杜撰,大多也可付诸一笑罢了。但是如果有人明确说,《楞严经》本身也就是杜撰的,根本算不上“正宗”的佛经,并且以严格的学术考证,专门撰文证伪,这就不是娱乐圈的谈资或者玩笑那么简单了。

《楞严经》不是“真经”,不是源自印度佛教的“正宗”佛经,而是唐朝人杜撰的“伪经”。给出这样判断和考证的人,叫吕澂(1896- 1989)。

吕澂cheng

说《楞严经)是“伪经”,多少是有点先锋精神的。因为从唐代出现这部佛经以来,一千余年的时间已经过去,敢于明确证伪的恐怕只有吕澂一人。不拍电影,不写剧本的吕澂,是以一位佛学研究者的学术角度作这个判断的。这当然需要承担学术责任与各方质疑,这一桩很严 府也很严重的学术事件,注定是要载入中国现代佛学史的。

吕微的理论勇气与学术胆魄何来?或许,民国时代的学术风尚如此,疑古讽今者大有人在;在这些弄潮儿中,本不乏具备娱乐精神的文艺先锋,吕激也只是其中之一。擅长将学术理论戏剧化,并从戏剧化的创作中传播新的思想观念,即是当时代知识界风尚一种,吕澂的“楞严伪经考”只是这百花园中又一奇葩罢了。

在那个戏剧化的时代中,日本人阪本胜的《戏剧资本论》调侃了理论领袖马克思,林语堂的《子见南子》演活了儒学偶像孔子,梅兰芳的“天女散花”甚至用到了烟雾机;那么吕徵的“楞严伪经考”是否也是一部以现代佛学观念重新审视传统佛教的某种戏剧化著述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