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共和国金融发源地中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父子两代人的红色初心接力

□吴爱洲

斑驳的土墙,漆黑的木墙板,泛白的屋瓦……眼前照片里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土楼——“茂龙楼”,就是共和国金融最早的雏形,1929年10月,当时全国第一家苏维埃信用社便在此诞生,从此,红色农信走向全国。照片上的夫妇便是茂龙楼的楼主,穿着白色衬衣,身形伛偻的老人名叫陈秋涛,他不仅是一名老游击队员,也是一名老农信人。

86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说起当年的历史依然思路清晰:八十九年前,即1929年10月,永定县太平区黄田乡陈海贤在“茂龙楼”(黄田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的二楼创办了太平信用合作社,这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最早的信用社之一。当时的中共闽西特委发出了第七号通告,要求各区着手发动群众“招集私人股金创办信用合作社”,以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所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老人的父亲陈泽先烈士积极投身革命,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苏维埃政府、为信用社筹集经费,不幸于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以“济匪”之名杀害。红色家庭孕育红色初心,陈秋涛毅然接过父亲的使命,为红色农信作贡献,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黄田村、北山村、和兴村三村组合的中和村信用社做会计,成为建国后最早的一批农信人。

作为闽西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客家子弟跟着共产党,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仅仅“茂龙楼”就先后走出了15位革命英杰。作为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红色农信人,陈秋涛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他努力保护好父辈们留下的丰富、厚重、宝贵的红色遗产,默默守护着这座共和国金融事业的光辉起点。“黄田村前几年建工业区征地。我们夫妻东奔西走,终于将‘茂龙楼’这个宝贵遗产保留了下来。”陈秋涛老伴说到为保护这第一批红色农信旧址所作的努力,饱经沧桑的脸庞满是自豪,平淡简洁的话语背后蕴含着红色初心的厚重。

在曾经的黄田村的土地上,如今修筑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一排排崭新的高楼和厂房拔地而起,老旧的“茂龙楼”就这样独自地矗立在其中。它并不孤单,因为它是所有福建农信人的骄傲。整整89年过去了,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信用社的沧桑巨变,为人们讲述了红色农信一个又一个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如今,它依然在蓝天下昂首,在阳光中挺胸,在乡村振兴的号角里奋进,它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红色农信,初心永定。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永定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