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疊加態”“量子糾纏”科普中的一些誤區

文/陳思進

在《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科普時報》2018年2月9日第3版)的文章中,最後引用了李淼先生的一句話:“量子力學的世界是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再神奇,也不會神奇到沒有意識就不存在。它只是告訴我們,一個粒子可以處於不同位置的疊加態中,甚至任何物體可以處於不同位置的疊加態中。”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產生疑問,不是上文的開頭就談到:“像人體、貓這樣的宏觀經典世界,迄今爲止,並沒有發現它們也具有疊加態”,那麼爲什麼李淼先生又說:“任何物體可以處於不同位置的疊加態中”呢?

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這恰恰就是量子力學的“魅力”,要是不那麼反覆燒腦、不斷地“劇情反轉”,也就不是量子力學了。

就着這個問題,正好再進一步說明一下,量子力學最大的特點是,一旦一個系統足夠大時,這個系統的表現至少“看”上去,與經典的古典物理系統一樣。比如之前的那個“薛定諤的貓”,儘管從量子力學的理論去觀察,這個“貓”可以同時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

但是,由於“貓”太“大”了(相對量子力學所解釋的系統而言),“貓”通過呼吸和空氣發生了作用,即“貓”和外界接觸了。那麼,“貓”肯定會要麼生,要麼死,不會同時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

在量子力學中,這種現象就叫做Quantum decoherence(量子退相干),即一個系統如果和一個特別大的系統接觸後,會立刻選擇一個我們熟悉的古典狀態,而不再同時處於兩個量子態的疊加之中。

接下來,再談一下在量子力學中與疊加態交替使用、形影不離的另一個詞——“量子糾纏”。其實,跟“疊加態”一樣,“量子糾纏”也是在量子力學科普中最容易被誤解誤讀的,特別在社交媒體中,借科普“量子糾纏”夾帶私貨,經常刷屏,誤導大衆。

量子糾纏的基本定義是:在量子力學裏,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爲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這種現象被稱爲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的現象聽上去很神奇,號稱“The God Effect”(上帝效應),有違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不過實際上,量子糾纏和量子疊加態一樣,量子糾纏也只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裏,找不到類似的現象。雖然很神奇,但並不神祕,它也與“疊加態”一樣,只是維爾納·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見注)的邏輯必然,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

維爾納·海森堡

目前,物理學家們還沒有達成共識的,只是量子糾纏物理過程發生的細節,而對這個現象本身已經沒有爭議了。此外,量子糾纏現象可以用來實現量子的隱形傳態。必須注意的是,“量子隱形傳態”這六個字的每一個字,都有準確的含義,是不可隨意更改的。

我們可以把量子態從這一地點,傳輸到另一地點,但是請注意,第一,只能是傳輸,而不能複製;第二,傳輸不是瞬時的,依然有光速極限,不過,它的“好處”在於可以達到光速。這樣的話,從理論上來說,把一個人以光速從此地傳輸到另一個地方,準確地說是把一個人在本地銷燬,然後在另一個地方再重建。

這聽上去又好像神奇的幻想小說,可完全不違揹物理法則。只是從實現的角度來說,目前還看不到何時能夠實現。不過,人類科學的發展速度是按幾何級數進展的,眼下看似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橋段,很可能在幾十年後就實現了。

最後提一下,平行時空、量子的隱形傳態等,也正是我創作的科幻小說中的主要科幻點,希望這部小說能早日搬上銀(熒)幕!

(注:我在《量子力學並沒有否定客觀世界》文中提到的:不確定性原理聽上去很神奇,其實也完全不神祕,它也是某些成對出現的物理量,術語叫共軛物理量的邏輯必然。不確定性原理是普適的原理,不管在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只是不確定性原理有明確的數學法則,這個法則告訴我們,質量越大、體積越大的物體,不確定性就越小。於是,任何肉眼可見的物體,它的不確定性已經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