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北故宫博物院网页载馆藏《奏议》原题名《宋淳祐本诸臣奏议》,编号故善014199 -014255,宋淳祐十年福州路提举史季温刊元明递修本,存一百四十五卷,目录三卷,缺目录第2册及卷六十一至六十五,共五十七册,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版心记字数,下刻刻工姓名,且卷首印章累累,文献来源著录为清宫旧藏。以上可见,馆存《奏议》曾入藏清代皇家藏书处“天禄琳琅”,并钤盖清宫收藏诸多印章,递经倪瓒、陆完、王宠、朱大韶等著名藏书家收藏,其珍贵程度是其他宋刻本所无法比拟的。

金凤:清宫藏宋刻本《国朝诸臣奏议》考略

《国朝诸臣奏议》又称《皇朝诸臣奏议》、《宋朝诸臣奏议》,是一部宏篇巨帙,是史部诏令奏议类的重要著作,世间广为流布。现存版本诸多,其中尤以宋刻本为贵。黑龙江省图书馆 ( 以下简称“我馆”) 馆藏的宋刻元明递修本《国朝诸臣奏议》曾经清宫收藏,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编号2840) [1],是现今存世不可多得的珍稀善本。

1 《国朝诸臣奏议》编辑经过

《国朝诸臣奏议》 ( 以下简称《奏议》) 是宋代一部大臣奏议的选集,是一部篇目繁杂、门类齐全的奏议文书汇编,在奏议编纂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收录了北宋243位官员所上的1631篇奏议,150卷,约130万字。[2]全书共分十二门。由赵汝愚 ( 1140 - 1196年) 编纂。赵汝愚,宋宗室,饶州余干 ( 江西饶州) 人,字子直,赵善应子,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历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讲、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职。绍熙二年,迁知枢密院事。五年,与韩侂胄等定议,立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拜右丞相。未几,与韩侂胄有隙。宁宗庆元元年,罢相出知福州。至衡州疾作,为守臣所窘,暴死,后谥忠定。著有诗文集和《太祖实录举要》、《国朝诸臣奏议》。[3]

赵汝愚编辑《奏议》是孝宗在位期间。他在淳熙九年前的十数年间,主要任馆阁、侍从、奉使典州数职,曾参与撰修神、哲、徽、钦宗《四朝会要》[2],因此有机会看到“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4]。经过整理编缀得千余卷,后经幕僚的讨论、帮助,删成150卷上于孝宗,此前后经历20年的时间,可见赵汝愚对其选材“去取颇不苟”。《皕宋楼藏书志》载“福国忠定赵公以宗臣师长乐,政成多暇,辑我朝之群公先正忠言嘉谋为一编,汇分胪列,冠君道,跗边防,而以总论脉络之,凡天人之感,通邪正之区别,内外之修攘,刑赏之惩劝,利害之罢行,官民兵财之机括,礼乐刑政之纲目,靡所不载,至蜀书成”[5]。书的编纂体例采取以门分不以人分的形式,体现了选编者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分类思想。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评述“盖以人而分,可以综括生平,尽其人之是非得失,为论世者计也,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为经世者计也。平心而论,汝愚所见者大矣。”此书“上可以知时政之得失、言道之通塞,下可以备有司之故实、史氏之阙遗”[6]。

2 《国朝诸臣奏议》存世版本探究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千百年来,历经水火兵燹,宋本留存至今已万不存一。所以,存世的宋刻及递修本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而言,其所具有的文物、文献价值均是其他朝代的版本所无可比拟的,可以说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而馆存的《国朝诸臣奏议》恰为宋刻精品。

《奏议》书成于淳熙年间,淳熙十二年赵汝愚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此书是赵汝愚于四川任职时初刻,具体刻书时间不明,后书板毁于战乱,无印本存世。“按是书初刻于蜀,旋以兵毁,淳祐间史季温重刻于闽。”[7]淳祐五年赵汝愚之孙知福州,“尝命工刊刻而未就”,后史季温 ( 史容之子) 权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出钱刊刻,于淳祐十年全书刻成。[4]这是关于宋刻版本的记载。南宋灭亡后,元代此书经三次刊补,时间是元大德四年、至大元年、元统二年,至明朝版片运到南京国子监,出现活字印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 《奏议》版本有宋刻、宋刻元修本、宋刻元明递修本等。其中国家图书馆存《奏议》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修本共三种,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递修本四种,均未完帙; 上海图书馆存宋淳祐十年史季温福州刻元明递修本一百五十卷 ( 目录配清抄本) ,黑龙江省图书馆存宋淳祐十年史季温福州刻元明递修本残二卷。[8]哈尔滨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存宋淳祐十年史季温福州刻元修本均残; 另北京图书馆收藏张金吾爱日精庐藏宋刻元修明印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一部未经元人修的元印本 ( 另有记载此本为宋刻宋印本) 。[4]

除上述刻本外,还有活字印本。据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 “天一阁、铁琴铜剑楼并有宋刻,不言何时所印。宋印或元印本甚少,其版明代入南雍 ( 南京国子监) ,故今所存多是明印。明锡山华氏会通馆曾依此本用活字摆印”。[7]可知除宋刻本外,《奏议》还有明会通馆铜活字印本,也依淳祐本所印,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有收藏,其中国家图书馆活字印本有清邵恩多校并跋。

3 馆存《国朝诸臣奏议》版本考证

我馆收藏《国朝诸臣奏议》为宋刻元明递修本,残存六十一至六十二卷,递经元、明著名藏书家收藏,又曾入藏清宫,钤有多枚清宫内府收藏印章,是一部难得的宋版珍品。

3. 1 形态分析

馆存《奏议》一册,即卷六十一至六十二卷,匡高21. 4厘米,广16. 5厘米。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双黑鱼尾,左右双边。版心记字数,中间刻卷数、页码,下刻刻工姓名。题名“国朝诸臣奏议”,此行款与存世宋刻淳祐本同。

3. 2 刻工

据书中镌刻刻工姓名并检索《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9] ( 简称《宋元刊工》) 及《中国古籍版刻辞典》[10] ( 简称《版刻辞典》) 查刻工所生活朝代及刻书情况。

从“《国朝诸臣奏议》刻工一览表”可知,书中除单字刻工在工具书中未收录外,其余姓名完整的刻工在工具书中均可查到,且绝大多数刻工为宋代刻工,只有“李宝”、“陈用”、“仁仲”在工具书中著录为宋代、元代。《宋元刊工》、《版刻辞典》对于刻工主要参与的刻书活动也作了详细介绍,可见书中刻工大多参与《奏议》的刊刻。进一步说明该本为宋刻。

3. 3 避讳

究书中避讳可见,卷六十一第2页“干当”为“勾当”,避宋高宗赵构的“构”讳而改,后沿用。从书的整体页面来看改字避讳比缺笔避讳更美观,更能保持文章完整性、连贯性,更可窥见编者赵汝愚深厚的文化底蕴。馆存两卷奏议中的“义”“完”等字并未避讳,可见此两卷避讳并不严格。

3. 4 藏印

馆存书前后扉页钤朱文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徴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宝”,六十一卷首钤有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尚宝寺卿表忠彻家藏书画印”,白文印“文石朱氏家藏图籍印”、“倪氏云林家藏旧籍”、“水村陆氏珍玩”。六十二卷末钤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白文印“东吴王氏收藏”。《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著录: “是书在元明两朝凡阅数家珍藏俱有印记。六十一卷有‘倪氏云林家藏旧籍’、‘文石朱氏家藏图籍印’白文印”,与馆存书同; “卷六十一、六十二有‘东吴王氏收藏’白文印”,馆存书中六十二卷有此印; “卷六十二‘尚宝寺卿袁忠彻家藏书画印’朱文印,卷六十三‘水村陆氏珍玩’白文”。[11]钤印位置与馆存书的实际钤印位置及内容均有差异。

金凤:清宫藏宋刻本《国朝诸臣奏议》考略

《天禄琳琅书目》凡例云“诸书每册前后皆钤用御玺二,曰‘乾隆御览之宝’,曰‘天禄琳琅’,[12]这与馆存此书卷六十一、六十二钤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相同。可见此书当为《天禄琳琅书目》欲收而未及收之书。按刘蔷《天禄琳琅的“目 外书”辑考》,此书既是《天禄琳琅书目前编》 ( 即《天禄琳琅书目》) 目外书,又是《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书[14]。此书中扉页钤“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徴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宝”,此印章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钤印定制。

书中有“倪氏云林家藏旧籍”之印,说明此书被元代倪云林所收藏过。倪瓒,元明间常州无锡人,字符镇,号云林居士。博学,好古,居有清閟阁,藏书数千卷,工诗画,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3]1922书中钤盖“尚宝寺卿表忠彻家藏书画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为“尚宝寺卿袁忠彻家藏书画印”。袁忠彻 ( 彻) ,明浙江宁波人,字静思,幼承父术,精相法。永乐初,召授鸿胪寺序班,累进尚宝司少卿。[3]1839其父柳庄居士,《明史》: “元时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其中。”[13]袁忠彻自幼传父术,命重一世,曾为王文、于谦等人相面。《明史职官志》有尚宝司,无尚宝寺,此处当“司”误作寺,书中钤“表”而非“袁”,抑或存其他原因?

“文石朱氏家藏图籍”收藏者为明嘉靖年间著名藏书家朱大韶。“水村陆氏珍玩”即陆完,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全卿,号水村,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正德初,官江西按察使。后官兵部尚书。”[3]1306“东吴王氏收藏”是明代王宠收藏印章,王宠 ( 1494 - 1533) 明苏州吴县人,字履仁,号雅宜山人。由诸生贡入国子监。工书画。于书无所不窥。[3]108

以上可见,馆存《奏议》曾入藏清代皇家藏书处“天禄琳琅”,并钤盖清宫收藏诸多印章,递经倪瓒、陆完、王宠、朱大韶等著名藏书家收藏,其珍贵程度是其他宋刻本所无法比拟的。

3. 5 版本比较

3. 5. 1 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比对

台北故宫博物院网页载馆藏《奏议》原题名《宋淳祐本诸臣奏议》,编号故善014199 -014255,宋淳祐十年福州路提举史季温刊元明递修本,存一百四十五卷,目录三卷,缺目录第2册及卷六十一至六十五,共五十七册,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版心记字数,下刻刻工姓名,且卷首印章累累,文献来源著录为清宫旧藏。据卷端书影可见钤印“解学士印”、“倪氏云林家藏旧籍”、“文石朱氏家藏图籍印”、“东吴王氏收藏”、“尚宝寺卿表忠彻家藏书画印”、“干 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扉页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宝”。

台北故宫所藏《奏议》缺卷六十一至六十五,我馆收藏《奏议》卷六十一至六十二,经比对,台北故宫《奏议》与我馆收藏行款一致,所钤清宫收藏印相同,藏书家收藏印章也大多相同,且台北故宫所缺卷中,部分我馆有收藏。可见台北故宫收藏与我馆收藏的《奏议》实为一部书,也均为清宫旧藏之物。台北故宫收藏版心补刊年代有“大德四年六月补刊”“至大元年刊补”“元统二年刊”等字样。卷一三六第十九叶纸背有“天顺元年六月十五日嘉兴府”墨书一行。[14]可见故宫与我馆存《奏议》均为宋刻元明递修本。

3. 5. 2 与《再造善本》比较

《再造善本》中的《奏议》,是依上海图书馆所存宋淳祐十年福州史季温刻元明递修本影印,将其中六十一、六十二卷与馆存《奏议》进行比对,《再造善本》中的《奏议》左上角、右上角均有断版缺失现象,而我馆存《奏议》均无此缺损。《再造善本》卷六十一的五、六叶二分之一处,卷六十二的一、二叶二分之一处均有明显的版片断裂痕迹。我馆存《奏议》卷六十一的五、六页无断版,卷六十二的一、二叶断版处与《再造善本》相同,但较《再造善本》字迹清楚。可见我馆存《奏议》的版本应早于上海图书馆版本,应是宋刻元明递修中较早的版本。

4 结束语

《国朝诸臣奏议》是史部奏议类一部重要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史料价值、资政价值极为珍贵,且我馆存宋淳祐十年史季温福州刻元明递修本在该书的存世版本中,是刊刻年代较早、品相较好的一部。虽然此书存世的宋栞及递修不只此一种,但仅此部入藏清宫,并被《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记载,且递经倪瓒、陆完、王宠、朱大韶等著名收藏家递藏,虽为残本,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极高文献价值的稀有珍贵的善本书籍,也是清宫书香飘向龙江边陲的最好物证。我馆存《奏议》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实为同一部书,可借两岸相隔,期待未来它们能够合璧,以达文化传承、延津之合的佳话。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蒋卫荣.论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及其档案文献编纂思想[J].档案学通讯,1999 (6) :59.

[3]张为之,沈起炜.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陈智超.《宋朝诸臣奏议》及其点校本[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 (2) :56-57.

[5] (清)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清)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1999.

[11] (清) 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后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宋元明清题跋丛刊第十七册卷四20.

[12] (清) 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6:宋元明清题跋丛刊第十七册凡例2.

[13] (清) 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明史299卷11.

[14]刘蔷.天禄琳琅“目外书”辑考[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 :118.

金凤:清宫藏宋刻本《国朝诸臣奏议》考略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点滴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点滴拍卖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拍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