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母看到以後,深感憂慮,沒有哪一個母親希望子女長大成爲一個挖墓人、吹鼓手甚至是職業哭喪人,當然希望子女成爲好讀書、有學問的人,長大後有一份體面的職業,穩定富足的收入,但就目前這個環境來看,實在是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時光荏苒,小孟到了入學的年紀,孟母省喫儉用,把孟子送進了官辦學校讀書。

俗話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孟子之所以能成爲儒家“亞聖”,也正是因爲他背後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只不過,這個女人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他的母親。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孟母雕像

孟孫氏原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貴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國遷到鄒國,正是孟子的先祖。孟子幼年喪父,生活貧困,但他的母親是一個堅強、獨立、睿智的女人,堅守志節,將兒子撫養成人。

孟家因爲家貧,最初住在城北鄉下的一片墓地旁邊。墓地裏,挖墓的人挖坑掘土;送葬的人嚎啕痛哭;吹鼓手吹吹打打,倒是極爲熱鬧。小孩子好奇心強,模仿性強,覺得很好玩,於是孟子就和小夥伴們玩起了“角色扮演”,有拿小鏟子掘墓的,有扮孝子哭泣的,有扮吹鼓手的,玩得不亦樂乎。孟母看到以後,深感憂慮,沒有哪一個母親希望子女長大成爲一個挖墓人、吹鼓手甚至是職業哭喪人,當然希望子女成爲好讀書、有學問的人,長大後有一份體面的職業,穩定富足的收入,但就目前這個環境來看,實在是不利於孟子的成長。於是孟母決定搬家,離開這個鬼地方。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鄒城孟子故里

孟母決定搬到一個有人氣的地方,就把家搬到城裏市場旁邊。市場之內賣菜的,賣日用品的,賣油的,各種小商小販形形色色,高聲叫賣;買東西的人來人往,討價還價,人聲鼎沸。這還不算,孟子家的鄰居也相當有特色,西邊是打鐵的,整日裏叮叮噹噹;東邊是殺豬的,豬臨死的慘叫不絕於耳。這下人氣是有了,但孟母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小孟天天在市場上游逛,對商人的叫賣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有模有樣的學小販高聲叫賣,與小夥伴們玩做生意的遊戲。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商人的地位很低,孟母當然不希望孟子當一個路邊小攤販,看來還得搬家。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孟子家先是住在墳場

孟母遠離了喧囂浮躁的市場,把家搬到了城東的官辦學校對面。學校裏聚集了一大批文質彬彬、博學多才的百家先生,各地來的學子們朗朗讀書,學習氛圍濃厚。小孟就又跑到窗下看老師們上課,聽學子讀書。自然而然的,孟子就和新認識的小夥伴們玩起了上課講學,演習禮儀的遊戲。孟母非常高興,覺得這次搬家終於找對地方了。

時光荏苒,小孟到了入學的年紀,孟母省喫儉用,把孟子送進了官辦學校讀書。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孟子家遷到市場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爲人父母,也是爲了孩子上學而四處搬家,我們搬家的目的是爲了找學區房,是爲了陪讀。每搬一次家,要麼呼朋喚友,要麼找專業搬家公司,卻仍然是勞心勞力,折騰得筋疲力盡。

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機動車,貧窮的孟母應該也請不起搬家公司,而孟母爲了學區房和陪讀,還是義無反顧的搬了,而且還是連搬三次。沒錢請人,那就自己動手,柔弱的孟母迸發了巨大的能量,令人動容。一切都是爲了孩子,所以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這就是偉大的母愛。

有的朋友讀到這裏估計要拍磚了:真能煽情啊,真能扯啊,戰國時期也有入學劃片招生一說?根本就不存在學區房一說好不好!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孟子家最後遷到了學校附近

沒有明確的學區房概念,就等於沒有學區房嗎?非也,非也。窮人的孩子請不起私家先生,沒落的孟氏一族也沒有自己的私塾,那就只好上公立學校。住房離學校遠了,無馬無轎,小孟子如何上學?住在學校旁邊,就近上學,還能陪讀,這就是妥妥的學區房啊!孟母真有智慧!

良好的客觀環境對於兒童的健康成長無疑有極爲重要的意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孟子來說,如果不搬離墓地、市場,從小天天模仿哭喪、小販賣東西,長大後想成爲一個博學多才,流芳百世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幾乎是不可能的。孟母三遷,爲孟子創造了一個學術氛圍濃厚、風清氣正、優雅安靜的學習環境,是孟子成爲“聖人”的先決條件。

戰國時代也有“學區房”嗎?還真有!

孟子

在遙遠的2500多年前,那對孤兒寡母搬家的背影,讓我們肅然起敬。

在孟子入學之後,以及他成長的過程中,孟母又是如何教育他的呢?敬請關注“山楓說文化與歷史”,觀看第二篇關於孟母育兒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