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小靜,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對藏傳佛教十分推崇,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許多的喇嘛廟,在京城更是如此,順治時期設立的駐京喇嘛制度更是體現出對藏傳佛教的重視。其實清朝尊崇佛教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爲了拉攏蒙古各部,清朝前期蒙古各部的勢力很強大,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爲了聯合蒙古各部抗明,清朝便採取了聯姻、盟誓、宗教等策略。其中宗教政策便是對佛教的重視,這也是清代能夠長期控制蒙古各部的重要原因。

佛教

那麼,清朝“貶道”的原因在哪呢?首先應當區分的是,清朝統治者並非一直推行限制道教的政策,而且即便是在打擊道教之時,清朝宗室信道者大有人在。不過就整體而言,清代的道教還是處於“沉寂”狀態的,從順治帝開始便對道教實行既嚴厲打擊、又有限利用的政策,此後的歷任皇帝大體上遵循了這一原則,變動不是很大。清朝所以疏遠道教,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明亡的教訓,尤其是在清初,統治者認爲明代皇帝因崇道而失國,因此汲取了這一教訓,對道教避而遠之。第二,道教的社會功用不強。前面已提及清朝“崇佛”的主要原因是藉此控制蒙古各部,那麼道教在這方面顯然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在清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道教不僅沒有“參與”,而且也沒有顯現出反抗的力量,因此處於社會邊緣化的地位,自然難以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第三便是清朝尊儒的風氣。清朝建立之初,各地漢人反清復明起義不斷,統治者因而十分重視改善同漢人的關係,因此形成尊孔敬儒的風氣來籠絡大批漢族知識分子,以爲己用。

順治帝

正是出於以上原因,所以清初並不重視道教,但是順治帝並非完全排斥道教,認爲道家肯定了其輔翼王化的作用,也就是要有條件地利用道教。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頒佈上諭說:“儒、釋、道三教並重,皆使人爲善去惡,反邪歸正,遵王法而免禍患。”到了康熙皇帝時期,則對道教持批判態度,康熙帝認爲道教流而成弊,道教徒都是一批“無衣無食遊手好閒之人”。但是在雍正帝時期,對道教又採取了較爲寬鬆的政策,肯定了道教的治世作用。不過總的來說,在實際的措施上,對道教的態度越來越趨於防範和約束,表現爲貶斥天師地位和限制道教活動。嘉、道年間,道教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正一道等派遭到統治者的打壓,勢力日漸衰落。

雍正帝

有意思的是,在清朝統治者限制道教的同時,清朝宗室裏卻存在相當數量的一批人與道教有着密切的聯繫。他們有的選擇正式皈依道教,有的以道士自居,對道教信仰虔誠,有的與道士交往密切,還有的資助道觀的修建。這些人通過道教獲取了精神上的需要,道家提倡的清淨閒適的生活方式成爲他們畢生所追求的。雍正帝爲親王時,就曾與道士有過密切的交往,還曾專門寫詩贈道友。可見,儘管清朝統治者限制、打壓道教,道教只是從政治舞臺上推出了,但它仍滲透到宮廷的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周勇:《明後期至清嘉道間統治者對道教的打壓及道教的理論攀附》,《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1期。

2.周德全:《清初道教“沉寂”原因探論》,《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1期。

3.梅莉:《清代中晚期滿族精英日常生活與道教:以顧太清、奕繪夫婦爲中心》,《江漢論壇》2016年第6期。

4.尹志華:《清朝宗室與道教》,《宗教學研究》2017年第4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