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康熙八年(1669)五月,名义上亲政的康熙,下旨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特诏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核心区和卫戍权。《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五月乙未,以黄机为吏部尚书,郝惟讷为户部尚书,龚鼎孳为礼部尚书,起王弘祚为兵部尚书。”这都是帝系。同时,皇帝安排兵部左侍郎黄锡衮,兼理兵部事务,从中协调。

一场擒鳌的政治战争正式开场了——

擒贼先擒王。

康熙派亲信太监召鳌拜入宫觐见。当然,康熙会叮嘱太监如何敬畏,如何回答鳌拜对皇帝现情况的查询。皇上爱上了摔跤不得了,看中了啥新玩意,不能出现半点破绽。

这是关键性的前戏。

康熙与鳌拜

鳌拜自恃“满洲第一巴图鲁”,照常入宫,看小皇帝给他什么好处。康熙六年七月,他将四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灭门,皇帝很识趣,特地给他和战友遏必隆再次加官进爵。

鳌拜已有二等公、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殊荣,康熙加其一等公、太师,赐其子纳穆福袭二等公,并加太子少师。

遏必隆于顺治五年袭爵一等公,成为非宗室成员的最高爵位,康熙则给他再加一份一等公的政治待遇,同时加太师。

鳌拜和遏必隆,同时加太师,进位三公。

清朝位列三公者二十六人,但多为太傅、太保,也有像洪承畴、金之俊等六人先加太保再拜太傅者。

《清史稿·职官志一》有云:“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三公,虽为无实权的加官虚衔,清朝的一等公已是超品,鳌拜和遏必隆自然不在乎这个品秩,但终清一朝,位居太师者,唯鳌拜与遏必隆二人耳。

康熙如此崇隆,其中潜藏阴谋。

打铁还需自身硬。

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好伙伴,是怕朕,还是怕鳌拜?

大家磕头山呼:奴才们只怕皇上!誓死效忠皇上!誓死保卫皇上!

康熙于是一边允诺封赏如何,一边布置逮捕鳌拜事宜。

狭路相逢勇者胜!

康熙活捉鳌拜

鳌拜一跨殿门,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康熙在一旁看戏,一边心惊胆战,毕竟这是生平第一回:勇敢的冒险。

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虽有挣扎,也许有打斗,但还是难敌群殴,束手就擒。

《清史稿·圣祖本纪》是这样记载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康熙八年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更是在《南亭笔记》中,将康熙擒鳌的现场描述得绘声绘色:“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 如律。”

偌大的皇宫,难道只有一把三条腿的椅子吗?

还让一个太监提着,显然是黑色幽默,告之有诈。这种玩法,竟然后来被末代皇帝溥仪在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也认真剽窃了一回,当做资质平庸的摄政王载沣欲除大权在握的袁世凯的闹剧道具。

如此看来,少年康熙还是一个阴谋家,意图以鳌拜御前失仪而上纲上线遑论大不敬。一个搞笑的现场,而一个荒唐的追责,而貌似强过了后来公示的无数条大罪,与鳌拜直接对决。

其中有两处疑问,是与历史现实不符合的:

一是南书房始设于康熙十六年十月。

《康熙起居注》则称: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康熙帝谕武英殿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等:“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其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这就是康熙帝将旧时读书处,正式扩建为南书房。昭梿《啸亭续录》卷一《南书房》记载:“本朝自仁庙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康熙擒鳌,是在八年前,尚无南书房。

《康熙王朝》鳌拜威逼康熙

二是鳌拜一介武夫,怎么为康熙进讲?

汉唐为帝王设御前讲席,讲经说史,明清沿袭经筵旧制,故有经筵讲官,顺治十二年又设日讲官一职,旧时请翰林院学士为皇帝授课当老师,讲的是四书五经、治国方略以及历朝历代的兴衰史。《清圣祖实录》卷二十八记载,康熙八年四月辛巳,兵科给事中刘如汉疏言:“帝王首务,莫大于视学,莫急于经筵。伏考世祖章皇帝亲政之初,躬幸太学,肇举经筵,煌煌盛典,载在史册。我皇上睿知聪明,善继善述,无事不以世祖章皇帝为法,经筵日讲,已屡奉谕旨,仰见我皇上尊经重道之至意。请敕礼部,详考旧章,先行日讲,次举经筵,选择儒臣,分班进讲。上嘉其言,下部议行。”顺治首开经筵定为年例,康熙重新恢复经筵传统,并力主将“经筵大典”改为“经筵日讲”。进讲是侍读者的任务,而非赳赳武夫鳌拜所能胜任的!若康熙以此借口,召见鳌拜,不免欲盖弥彰,提前示警。

康熙智慧没有这么傻。

李伯元写得似是而非。

无论那般,擒鳌成功!

好在仇视汉儒经学的鳌拜不会进讲,但是,经筵进讲却成为了康熙擒获鳌拜、真正亲政后的一大政治举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