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爲,他對於良知這種學說,是從百死千難的磨練中得來的, 實爲古聖代代相傳的一點精華。 實際上,王陽明又何嘗不是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都要經過許多磨難,只有以頑強的勇氣,持之不懈地去努力,纔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很多人的反應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 爺怎麼這麼對待自己,埋怨命運不公平,其實,磨難是一種財富,關鍵在 於你怎樣對待它和採取怎樣的行動。而王陽明正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爲我們做出了一個完美的詮釋。

王陽明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自幼天資聰穎,家人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卻充滿坎坷,兩次參加會試都落第了。難得的是,王陽明以坦然的心境對待這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當有人爲兩次落榜而感到羞恥時,他淡淡地說:“世人以落第爲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爲恥”。這是因爲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爲聖賢,對於他來說,世上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這點挫折算得了什麼呢?

1505年,已入京爲官的王陽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難。當時,身爲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權臣劉瑾,結果被逮捕人獄,嚴刑拷訊。

無論古今中外,監獄都是人類最黑暗的地方之一,明朝時的詔獄尤甚。縱然在暗無天日的獄中,王陽明立志成聖的信念依舊未消沉,他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還與一同被捕入獄的難友相與講誦爲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都可以靜下心來做學問,以後還有什麼困難可以難住他呢?

在黑暗的詔獄中關了一個月後,王陽明被判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職務,貶到邊遠地區任雜職。

終於出獄了,但等待王陽明的並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爲艱苦的人生考驗,他將要到環境十分惡劣的貴州龍場去當驛丞。

龍場在貴州西北方的深山之中,窮山惡水,人跡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語不通的少數民族居民,偶爾遇上幾個能聽得懂語言的人,卻又都是從中原逃來此處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環境之惡劣,可想而知。

但還有更艱苦的環境在等着他。王陽明到了龍場後,發現那裏居然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一一切都要靠自己動手。沒辦法,顧不上旅途勞累,王陽明強打精神,與隨從一起把一座茅草房蓋起來。儘管蓋的茅草房十分簡陋、矮小,王陽明對此還是很樂觀,賦詩云:“草菴不及肩,旅倦體方 適。”

他的心中已不以環境的艱難險阻爲念了,正如他在來的路途中所寫的詩那樣:“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文章摘自《陽明如鏡修我心》(作者:羅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