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的死不息是个未解之谜,各种谈吐,各种迹象,均把锋芒指向了慈禧太后。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咸丰十一年(1861年),31岁的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了25岁的慈安太后,27岁的慈禧太后,以及6岁的同治小皇帝。(注:所有春秋均为虚岁)

同年,慈禧太后连系恭亲王奕䜣筹划了闻名的“辛酉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确立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政治名目。今后,慈禧把握了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长达47年之久。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慈安和慈禧虽然都是太后,但慈安是“母后皇太后”,也就是先皇咸丰的正宫皇后,而慈禧是“圣母皇太后”,也就是小皇帝同治的生母,慈安才是真正中宫之主,身份职位均在慈禧之上。

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有着截然不合的两种性格,慈安心地纯良,与世无争,而慈禧则心计表情深邃深挚,贪恋权利。虽然慈安职位更高,但朝中巨细事宜其实都是慈禧在做主。所以,头顶上有个慈安,这让慈禧很是不爽。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清稗类钞》记实,光绪七年(1881年),也就是慈安暴毙那一年的岁首,慈禧因患血崩剧疾,不能措置政务,所以那段时辰就由慈安独理朝政。此事让权利欲极强的慈禧极为不悦,于是她诬陷慈安“贿卖嘱托,干与干与朝政”,甚至动了撤除慈安以便独揽大权的念头。

不久后的三月初十,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清宫官方的《德宗实录》给出的说法是病死的,至于什么病就没有交接了。病死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是慈安的《遗诰》,而《遗诰》又是按照慈禧的指示写得。所以,锋芒仍是直指慈禧。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其实,那时清宫内的王公贵族也都是心照不宣,同等认为慈安是死于慈禧之手,溥仪的祖父醇亲王奕𫍽(也是光绪帝的父亲、慈禧的妹夫)也对此深信不疑。由于在祖父以及宫中老寺人那儿那里得知了一些内情,所以溥仪也倾向于这种说法。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工作的大抵经由是如许的:咸丰帝素来晓得慈禧的性格为人,生怕他死后慈禧会对慈安不利,所以咸丰皇帝临终前留给慈安一个密诏,内书“(慈禧)乐天知命则已,不然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等言。可是慈安生于侯门,赋性有点过于纯良了,她见咸丰死后慈禧对她很是恭顺和睦,便把密诏的工作告诉了慈禧。之后,慈禧就加倍地对慈安好,终极成功哄骗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密诏一把火烧了。再后来的工作大师就不难料想了,慈安太后俄然暴毙,“有的说是吃了慈禧送去的点心,有的说是喝了慈禧亲手做的汤”。(引号内一句摘自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溥仪说出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慈禧的手段实在令人不齿

固然,如今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慈禧鸩杀慈安”的说法有待商榷,但以上仍是主流版本,从满清皇家后代,到通俗民间百姓,多数认为慈禧就是殛毙慈安的真凶,由于她确实既有殛毙慈安的念头,又有殛毙慈安的机缘,还有殛毙慈安的迹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