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山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爲大家帶來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主要史書體裁彙總》,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一、編年體

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資治通鑑》(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編年體以時間爲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

二、國別體

以國(諸候國)爲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代表作主要有《國語》、《戰國策》以及《三國志》。其中,《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羣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33篇,按國別分爲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爲《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三、紀傳體

紀傳體,以爲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四、斷代史

以朝代爲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記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範圍。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範圍。

五、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爲中心的著史體裁。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爲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爲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代表作爲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更多公共基礎知識,請訪問山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