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是一位在中國民間最具知名度的歷史人物,但演義和歷史原型相比,程咬金的形象已大大變形。

首先,變形的是他的兵器。老程其實用的不是八卦宣花斧,而是馬槊,一種馬上用的長矛,這種兵器可不是說有就有的,要三年才能製成一把,而且成功率只有四成,如果用刀去砍,能發出金屬的聲音,那就說明製作成功了,必須是出身武將世家的纔有資格用它,程咬金確實出身武將世家。

程咬金真名叫程知節,是唐朝開國名將,封盧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貞觀年間,官拜左金吾大將軍。歷代小說演義等多有描寫(小說中慣稱“程咬金”),主要描寫程咬金爲了生活,被迫劫道,後與十八條好漢聚義瓦崗寨,反抗暴隋的故事。小說中,程咬金個性鮮明,以“三板斧”(實際使用武器爲槊)的形象在民間廣爲流傳。

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並不是只有"三板斧"的大老粗:而是位有勇有謀的大將軍。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使程咬金留名千古。程咬金是《隋唐演義》裏最有特色的人物,武功平平,憑三板斧子打天下,臉皮厚,歪點子多,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堪稱福將。

也許有些觀衆會認爲,程咬金這樣一個人物是小說家虛構的。但還真不是,而且他就叫程咬金,不過這個名字顯然太俗,後更名爲程知節。《舊唐書》有他的本傳,載:“程知節,本名咬金”。他的兵器也不是大斧,“少驍勇,善用馬槊”。

程咬金的經歷倒是與演義有些相像,但他可沒當過什麼“混世魔王”。他先投靠李密,李密手下有八千勇士,分爲四隊,程咬金領一隊。先是打敗了王世充,待李密失敗後又投靠了王世充。但他看出王世充並非人主,於是與秦瓊一起投奔大唐。此後爲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以功封宿國公(演義中是魯國公)。後被李淵猜忌,在著名的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也參與其中。李世民登基後,不斷升遷。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649年李世民病死,程咬金奉太宗遺命命率領禁衛軍護衛太子李治回京即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三個月之久。李世民死的消息傳到西域,被唐朝封爲瑤池都督府都督的阿史那賀魯(西突厥人)開始反唐,奪取西州、庭州等西域地區,統一西突厥部衆,與唐朝對抗。

經過幾年的準備,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程咬金爲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軍隊討伐阿史那賀魯。9月唐軍在鷹娑川擊潰阿史那賀魯兩萬人,“追奔二十里”。當先鋒總管蘇定方建議乘勝追擊時,副帥王文度以有密旨爲由拒絕,而年邁的程咬金也喪失了當年的銳氣,默許了王文度的指揮。大軍不僅喪失殲敵良機,反而“馬多瘦死,士卒疲勞,無有戰志”。當大軍抵達怛篤城時,數千家胡人開城投降,程咬金不顧蘇定方的阻攔,聽從王文度建議,“取其資財,屠城而去”。

大軍回京後,程咬金被免官,但不久再次被任命爲岐州刺史。此後程咬金上表請求致仕,唐高宗李治批准。此後戎馬一生的程咬金渡過了一段難得的閒暇時光,直到665年2月7日程咬金於長安懷德里的宅邸中病死,時年77歲,此時唐朝的皇帝還是李治。此後朝廷追封他爲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並陪葬於李世民的昭陵旁邊。

在小說、影視劇中程咬金娶了裴元慶的姐姐裴氏,但在真實的歷史中程咬金一生中先後有兩位正妻,前妻孫氏628年病死,時年31歲;繼妻崔氏,出身百年名門清河崔氏,於659年病死,時年67歲。

文學作品中程咬金有兩個兒子,程鐵牛、程萬牛。但在歷史中程咬金共有嫡子3人,庶子3人(文獻中有名字的)。長子名叫程處默,後來承襲了父親盧國公的爵位。次子程處亮(有的文獻也叫程懷亮)於633年迎娶了時年10歲唐太宗的第11個女兒清河公主李敬(早婚在古代很正常),兩人年紀應該相當。程處亮成爲駙馬都尉,被封爲東阿縣公,先後擔任左衛中郎將、寧遠將軍等職。此外程咬金還有一個少子,名叫程處弼,庶子有程處寸、程處立、程俊等人,留下的資料很少。

可見,正史中的程咬金沒那麼“二”,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武將,記載也不多,總體上武藝高強,有勇有謀。也許小說家需要這麼一個人物,正好在《舊唐書》裏他與秦瓊、尉遲恭同傳,因此就選他了,把普通的武將程知節塑造成個性鮮明的程咬金了。

程咬金三板斧”着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爲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衆的忽悠史。

程咬金是《說唐》、《隋唐演義》等演義小說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衆所周知,這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的福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掛在人們嘴邊的俗話,被用來比喻做事起初只要聲勢大,用招絕,就會效果好。然而,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很多情節都是虛構或誇張的。

程咬金(593-665),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濟州東阿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卒於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歲。從演義中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讓人不敢相信。真實的程咬金打仗時究竟使用的是什麼兵器,只能從新舊《唐書》中尋找答案,這纔是最可信的。

後晉《舊唐書》卷七十二程知節列傳記載:“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卷一〇三程知節列傳記載:“善馬槊”。至於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馬槊這種兵器的,史料中沒有什麼細節,倒是記載了他在戰鬥中受傷掛彩、“刺槊洞過”、折斷其槊、救人危難的過程。不過,《舊唐書》和《新唐書》均對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隻字未提。新舊《唐書》寥寥數語足以證明,程咬金戰場上得心應手的兵器其實是馬槊,而不是斧頭。

那麼,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種什麼樣的兵器呢?漢代劉熙《釋名·釋兵》稱:“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漢代的馬槊一丈八尺,這就是後來所說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簡文帝《馬槊譜序》:“馬槊爲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從歷史資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它種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爲笨重,多爲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

古代小說演義中,爲什麼非讓使用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這與小說作者刻劃人物特點的意圖和需要分不開。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要突出人物個性,不但要注重內在的氣質,還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說中是一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好惹事端、佔山爲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這樣的人物特點,必須讓他手中的兵器相響應,馬槊有點溫柔,只有斧子才能襯托出程咬金粗獷豪壯的魯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雖然同屬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殺傷力,舞動時更有劈山開嶺、氣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回首各種演義小說,其中使用斧頭的人物大多是滿臉亂須、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獷豪放、大塊喫肉、大碗喝酒的威風凜凜的殺場猛將,這是留下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大衆印象。古代演義小說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換成斧子,這不但能表現他粗暴驍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廣大民衆所接受。

演義小說的作者爲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把歷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兒,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來是一個世家大族,在小說中卻變成了一個逃荒搶劫的窮光蛋,這種翻天覆地的顛覆式改編都能做出來,何況一柄不足掛齒的斧頭呢?不過,對這一人物的虛構,着實忽悠了不少人,因爲人們記住程咬金的,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衆的忽悠史。

不可思議!真實的隋唐英雄都有誰

隋唐演義裏的好漢排名是很明晰和確定的。然而,撥開演義的迷霧,揭開歷史的真相,發現隋唐演義裏排在前十一位的好漢,絕大部分是浮雲。李元霸,有其人,但史書上只有一個名字,早死,沒有任何武功和戰功記錄。宇文成都、裴元慶、熊闊海、伍天錫、伍雲召、魏文通和新文禮,全都當神話看好了。靠山王楊林,原型可能是名將來護兒,小將羅成的原型可能是羅士信。十一條好漢去掉九條,秦叔寶的排名就要大大靠前,至少要進入前五名,而要對歷史上的戰將進行排名,那是荒謬不可靠的。事實上,史上的秦叔寶是難得的勇猛戰將。

秦叔寶的勇猛表現在他的單兵作戰能力方面,他可以憑藉自己的戰鬥力迅速突破敵人防線,摧毀或擒獲對方的核心戰將。例如《舊唐書》記載,他每次跟隨唐太宗出戰,敵人陣地上有驍將騎着好馬,穿着耀眼的盔甲在前方炫耀戰力,李世民大怒,於是命秦叔寶前往敵陣擊殺。秦將軍接受命令,每次都拿一杆長槍(沒有提到鐧),在千軍萬馬當中將對方驍將斬殺,而敵人往往披靡一大片。

秦叔寶最感人的一幕,當然是秦瓊賣馬這出戏,出差在外,差旅費沒了,住不起旅店,喫不起飯,貧病交加,賣馬當鐧,英雄末路,催人淚下。翻開史書,沒有這一出。說單雄信救了他,也沒這一出。後來單雄信被李世民擒獲,秦叔寶正好出外押運軍糧,沒來得及保住單大哥的命,這也是編的,其實是徐茂公想保住單雄信沒成。

關於秦叔寶的死,“說唐”的交待是吐血而亡,這有點根據。秦瓊一生征戰,負的工傷不少,他自個也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秦將軍算是死於工傷,但唐朝也沒虧待他,將他的英姿畫上凌煙閣,成爲二十四開國名臣之一。有點鬱悶的是,排在程咬金後面。

相關新聞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秦瓊爲什麼排名倒數第一?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爲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爲帳內驃騎。

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爲人,於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未參與玄武門之變,但事後被封爲左武衛大將軍。

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 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爲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爲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如此一功臣,爲何排名倒數第一呢?我個人認爲,是《隋唐演義》讓我們看高了他。

關於大家最關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義裏排名一半多都是虛構人物,不能作爲參考。新舊唐書有列傳,大家只知道他凌煙閣排名最後就認爲秦瓊排名太低云云,其實不然。

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寶自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唐太宗建凌煙閣畫像時,叔寶已去世5年了。 叔寶並不是像殷開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將領。歸唐時又不是屈突通那樣的是一方長官,領導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們看人的觀點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職就是例子。

還有人認爲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爲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爲評判。李績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2,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纔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們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將,以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尉遲敬德最爲知名,到場過的戰役也差未幾,可這些人中只有秦叔寶得到過“上柱國”(特級戰鬥好漢)!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叔寶去世後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馬以表彰其生前戰功,陪葬昭陵。當時對墓前塑像是有嚴格規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立像大概也沒幾個吧。這可以看出秦瓊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後,叔寶和敬德成了門神,雖然傳說不一,但說明叔寶是很受人們喜愛的人物。所謂“仁者無敵,勇者無懼!“史書對叔寶的評價正是“勇”字。秦瓊正是我們大衆喜愛的擁有勇敢品質的英雄人物。這是爲什麼1千400 年後我們還在評說隋唐英雄的原因。

只是演義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勝敗成績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質。誤導了我們對英雄的觀點定位。 演義裏多數把叔寶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說描寫(包括說秦瓊是左天篷大帥轉世,而敬德是黑煞神託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願意下凡,後來玉帝說,那就黑煞神一出,讓左天篷帶三分癆病,這樣兩人就可以殺一個對手;所以小說中也是描寫兩人對戰時秦瓊是帶病和敬德對殺),叔寶武力略高於敬德。

正史不可能記載誰高誰低。可也有一些記載可以給我們想象空間:叔寶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劉武周的入侵。當時尉遲敬德的確勇猛無敵,演義裏說日搶三關,夜奪八寨也不算誇張,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還被他俘虜了。當他得勝帶兵經過美良川時,殷開山與秦叔寶在此與他遭遇,兩大名將不可能不交手。

可史書沒說,倒是演義裏繪聲繪色的寫出了“三鞭換兩鐧”的故事,指敬德揮出三鞭,而叔寶只用兩鐧就接住了,可見叔寶還勝了一招。 歷史上這場戰爭成了對唐朝多次失敗終於扭轉戰局很重要的一仗,唐軍大獲全勝。叔寶等斬首2千餘級。叔寶因功勞巨大而被皇帝李淵親賜金瓶,派人慰問,獎勵,贈上柱國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測二位勇將的實力。

另外玄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還未可知,《舊唐書》寫到秦叔寶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裏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事變前,秦瓊的功業、勳爵、職位、賞賜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變後的功臣封賞他只有700戶,比長孫無忌和敬德等的1300戶差很多,比參加事變的張公謹、侯君集都低。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認爲他可能被調到軍營,因爲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爲出征突厥的名單。若設想成立的話,就可以知道爲什麼後來敬德的爲什麼會因爲功高而凌煙閣排名靠前了。

我個人認爲,如果叔寶真的沒有參加事變,除了調動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績李靖一樣持中立態度,爲什麼呢?因爲他並不會單純的像演義裏那樣是爲了李世民而投唐,當時的皇帝是李淵,而李淵對他恩遇有加。叔寶的經歷應該使他不願意去做讓皇上親子相殘的事的。也許因此李世民對秦瓊的信任從此有所保留。秦瓊的歷史記載不多,不過透過文字記載,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志節完整”——來護兒評語,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

李元霸簡介——李元霸(603—619)本名李玄霸,字大德,唐高祖李淵第四子(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弟李元吉),母竇皇后。後世因李元霸畫像(勿改)避諱清康熙帝玄燁名改稱爲李元霸。

李元霸是清代小說《說唐演義全傳》和衆多評書中的人物,其歷史原型爲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淵第三子(注:《說唐演義全傳》等小說稱他爲李淵第四子,這與史實不符),母竇皇后。隋朝大業十年(614年)英年早逝,得年十六,被唐高祖李淵追封爲衛王,後世因避諱清康熙帝玄燁名改稱爲李元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