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相对滞后是导致一个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改变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必须配套实施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科技扶贫项目,有效推动素质提升,效益提高。近年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通过普及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建设中的光伏蔬菜大棚。

农畜产品经销商在尖扎县康杨镇巷道村收购鸡蛋。

光伏蔬菜大棚里种植的葡萄。

同仁县光伏蔬菜大棚种植基地。

位于同仁县保安镇的光伏温棚扶贫科技示范园。本栏目图片均由刘伟 摄

示范园区, 创新创收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园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以来,黄南州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瓜菜、苗木、果品等特色农业,在产业升级转型、能源节约 , 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8月15日, 走进同仁县保安镇塔湘滩,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光伏蔬菜大棚,无不让人感受到特色农业园区带来的勃勃生机。

“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架设在蔬菜大棚屋顶,实现棚上发电、棚下种菜,无需占用土地资源;相较传统的蔬菜大棚,光伏蔬菜大棚还可以缩短蔬菜的生长周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园区负责人冯学军介绍,大棚内种植了辣椒、玉米、豆角、冬瓜、西红柿等蔬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售到西宁等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园区全面建成后,将有力地推动当地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每年光伏发电收入可达1500万元左右,同时,向市场提供各类蔬菜及果品120万公斤,预计有200万元销售收入以及300余万元劳务收入。此外,同仁县通过国开行贷款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00户,每户每年补助3000元,补助年限为12年。

据同仁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万营介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园区的作用,同仁县依据各乡镇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基础及潜力,将农业示范区构划为草地畜牧业产业区、种草养畜产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区为主的“三区三核心”,各项工程建设首先在各产业带的核心区实施,并逐步推广辐射到全县。

“目前保安镇引导2个贫困村将100万元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园区,每村年分红25万元左右,在示范作用下,会有更多农牧民参与相关产业链,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盈利,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截至目前,园区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 2亿元,投入当地农民工8300人(次),其中包括10兆瓦光伏电站1座、节地式日光节能温室300栋、年养殖规模达8000余只肉羊的标准化养殖场以及休闲农业观光棚。

三区人才, 为脱贫攻坚添力加劲

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困难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为三区输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帮助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

2015年,黄南州草原站有8人下派到所辖四县参与“三区” 人才专项服务工作,站长马正炳就是其中之一,被选派到尖扎县。

尖扎县草原站站长加曲才让很感慨,尖扎县草原站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全站9名职工只有三名专业技术员。马正炳来了以后,积极主动,围绕合作社牛羊科学饲养以及草畜平衡等需求,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技术服务。

据介绍,尖扎县每年实施补奖总面积为11.7万公顷,涉及到牧户9000多户,补奖资金1380万元。为了有效地保护草场和牧民的切身利益,马正炳组织实施补奖方案修改、报批以及建立人工种草补贴、禁牧、草畜平衡等草原保护措施,将草原补奖政策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他积极与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协调联系,先后争取草原虫害防治项目1.3万公顷,指导尖扎县完成了年度虫害防治任务,平均灭效在90%以上,为我省保护生态环境、遏制草场退化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黄南州科技局局长辛海萍说,“三区人才”定期在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及科普宣传工作,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升贫困户的种养技术水平,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为更好地开展帮扶工作提供智力支撑,黄南州成立了由省科技厅70名“三区人才”和来自天津农科院设施农业院所、西南民大、青海大学等11名博士组成的专家库,日前,他们已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各县产业帮扶需求完成了前期对接。

特色养殖,构建新型农业格局

马奴海是尖扎县康杨镇巷道村村委会主任,这两年,最让他发愁的是想带领群众发展村级产业,却常常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去年初,黄南州科技局扶贫干部的到来,让马奴海看到了希望。

巷道村是一个纯回族村,也是康杨镇最大的贫困村。全村258 户1150人只有46公顷耕地,人多地少、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狭窄。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通过调查摸底,州科技局决定在巷道村开展绿色阉鸡养殖项目,并争取资金50万元为全村40多户贫困户每户发放阉鸡苗200只。

为做好此项帮扶工作,保证鸡苗成活率,黄南州科技局精选鸡苗,定做鸡舍,购买饲料,开展分户养殖。饲养过程中,技术人员定期邀请专家在村里举办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向贫困户传授疫病防治、管理等阉鸡养殖技术,帮助大家实现科学化养殖。

由于饲养科学有效,第一批阉鸡成活率为80%。 马奴海说,去年底,每只阉鸡销售价格在200至300元,尤其在春节期间,全村饲养的阉鸡被抢购一空,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第二批阉鸡预计今年10月份就可上市销售。

与此同时,州科技局就巷道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如何扩大劳务输出等问题多次与村民展开深入讨论,并在太阳能路灯建设等项目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措施,现已开始实施。

“阉鸡养殖项目周期短、见效快,市场前景好,不仅为巷道村的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也为今后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大家尝到了阉鸡养殖的甜头,纷纷开始主动学习养殖技术,希望将这项致富产业继续做大。”马奴海说道。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黄南州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技术研发,注重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把科学技术融合到扶贫产业从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增强。

作者:刘 伟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