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在杭州从事房地产的朋友聊到学区房。

他感慨道,“三年前杭州排名第一的小学,单价2.6万,现在单价7.5万”

三年综合年化近100%,学区房何止比学历值钱,就这三年来看升值空间都比学历大。

今年二三月以来,南京、大连,还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学区房价格几乎全面看涨。

今日不唠二三四线城市的学区房投资价值,小黄人我便称理财达人也枉然。

一.

首先,我们来认清学区房这个概念。

讲道理,学区房不完全属于房产投资。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教育资源垄断导致阶层固化的结果。

用户购买(投资)学区房,不是看中其地产升值,更多是注重其背后的教育资源。学区房疯狂升值的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

简单说,不是买房顺便学区,而是为了学区顺便买房。拥有重点学校的招生条件是购房的重点,也就是说投资的重点在于教育资源。

购买学区房有这样一个业内共识——“学区房要买小”。原因就在此。

管它什么150万的过道房(过道房17年已经被禁入学资格)、三四百万的小黑屋,只要能入学都是好学区房。

表面上看,二三四线学区房价格几万一平,实际上是房价+上百万的择校费。

暴涨的部分,往往也是房价涨幅较少,择校费涨幅多。

二.

那么重点学校的择校费,是否有这么大的投资价值呢?分下面三点来看。

1.真实价值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有些事情跟关键人物用账户交流就能解决。择校费嘛,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抽屉里肯定也能收。

这样的择校费,也能解决进入重点学校的问题。问题是,这是一次性消费,虽然能便宜很多,但不存在回本的可能,更别提升值了。

但这个人情价,确实是择校费的真实价值。而学区房的价值只是择校费的泡沫价值,一旦毕业就脱手给下家。

换言之,学区房并非价值投资,更像是击鼓传花的投机,流动的名校黄牛票。

2.概念价值

经过三四代人的教训,这个时代中国人大多是相信知识就是金钱,知识与圈子是跨越阶级的重要砝码。

于是,出现这样一种共识——“读了名牌幼儿园,才能读名牌小学,才能读重点中学,才能读重点高中,才能读重点大学。才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外企当白领,做机关做公务员,光宗耀祖”。

这样的共识,隐含学区房是一张昂贵的阶级门票。网络上频频出现中产鄙视链,就是想让下一代的圈子更加高质量。但有钱人的圈子,想用钱来进入,多少还是比较勉强。

学区房的核心消费群体是处于中产下层的父母。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迫切希望下一代不输在起跑线与起跑圈子。

因此,学区房概念价值大涨。大家都不打算穷在教育上,使学区房供不应求。

但是那个共识,语感很押韵,逻辑却不绝对。名牌小学与重点高中没有必然联系,更别提名牌小学直接挂钩重点大学。

也就是说,这样概念有可能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而破碎,贬值为零。

3.错位价值

中国没有物业税,公立学校也不是当地居民的物业税供养的,而是全民税收供养的。

也就是说,学区房让房主(或开发商)大赚,学校根本没有利益牵扯。

那么,学校怎么会保证为该小区专门服务呢?专门为房产商牟利?

事实是,许多地方的入学政策是不断变化,学区规划也是隔几年调整。今年是学区房明年就未必是。学区房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些学区房拥有的错位价值,很多是中介公司和炒家坐庄,把均价炒到高价,等人接盘。

政策一旦改变,我只能说阿弥陀佛。

三.

综合以上,长期来说,我是不好看投资学区房。

尤其是前些年出生率屡创新低,这一代人长大上学时,在数量上有可能接不上盘子的数量。温馨提示:20、21年最后观望为主,不要草率购买学区房。

此外,学区房等于上重点大学的概念,存在被现实打脸的可能。那时,有可能断崖式下跌。

比起投资学区房,不如投资其他房产,只要适合涨幅也可期。另外,别处后来建学校了呢,不就白捡“择校费”了吗!

短期来说,教育焦虑与躁动的市场需求,学区房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如果眼下孩子马上用到,可以扛着银子冲进去试试看。

但是,请一定要记住。小学是要读六年的,以上所有的风险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