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相机的其他要素的演变

撰文│路万江

镜头、光圈及快门,在19世纪的古董相机上,相对后世较为简单。

丨从新月型风景镜头到匹兹伐镜头

从镜头来说,在这一时期,古董相机使用的镜头基本上只有四种:最早的1812年英国人沃拉斯顿(Wollaston)发明的,1组1片,最大光圈f/16的新月型风景镜头;1821年法国人谢瓦利埃(Chevrlier)发明的,1组2片,最大光圈f/14的消色差镜头;1840年由匈牙利数学家匹兹伐(Petzval)发明的,3组4片,最大光圈f/3.7的人像镜头;以及1878年将3组4片结构改进为2组4片结构的匹兹伐人像镜头。

新月型风景镜头的镜片结构

消色差镜头的镜片结构(红线所示为另一种)

3组4片的匹兹伐镜头的镜片结构

2组4片的匹兹伐镜头的镜片结构

丨从前端放置光圈到可变光圈

光圈方面,为减少球差,提高像场清晰度,从最初的新月型镜片镜头开始,出现了镜头前部缩小开口的设计(俗称“碉堡头”)。这种设计起到了光圈的作用,但它只有一档光圈。此后又出现了在碉堡头的前端放置光圈垫片的做法。这类镜头多为风光镜头。

19世纪主要镜头种类

使用前置垫片光圈的“碉堡头”

1840年,匹兹伐型镜头出现,它比早期的镜头通光量增大了十几倍,使人像摄影成为可能,但光圈也只有f/3.7一档而已。在1860年以前生产匹兹伐型镜头的厂商,如福伦达、霍恩、斯格朗、罗斯等十几个厂商的产品上是见不到光圈的。为了变更光圈方便,后来许多摄影师在早期无水房光圈设计的匹兹伐镜头筒上,手工锯开一条缝隙,以便插入光圈。这就导致在收藏领域,早期(1858年前)没有手工锯缝的匹兹伐型镜头较为珍贵。再往后,出现了镜筒可以前后分开,在其中加上中心有圆孔的黑纸片的方法。同时,这种做法也提醒了英国人沃特豪斯,他于1858年发明、1860年推向市场的“水房光圈”(插片光圈)风行一时,直到被后来出现的虹膜式可变光圈取代。

早期无光圈的匹兹伐镜头

早期在镜筒中间放入垫片光圈的匹兹伐镜头

1860年后出现的,使用插片光圈的匹兹伐镜头

丨从手工遮挡到镜后快门

早期古董相机的快门,大多是与相机镜头相联系的,即从初期的手工遮挡,到稍后的镜前快门(如兰开斯特皮筋动力快门)、镜间快门(如普罗奇快门)和镜后快门(如桑顿·匹卡德快门)。

兰开斯特镜前快门

普罗奇镜间快门

桑顿·匹卡德镜后快门

丨感光材料的演进:从银版到火棉胶

此时感光材料的大致分野是1839—1851年的银版时期、1851—1871年的湿版时期和1871—1888年的玻璃干版时期三个阶段。当然在这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感光材料和方法,但与上述三种方法比较,都不是主流。银版摄影从一开始使用新月型镜片的风光镜头,需要较长时间曝光,到匹兹伐人像镜头出现,拍摄人像变得简单易行且图形清晰。同时,银版摄影还确立了银版片幅的规格标准,即6.5×8.5英寸为标准整版,依次有 1/2、1/4、1/6、1/9 版。

银版照片(含1/2、1/4、1/6、1/9版)

银版照片之一

银版照片之二

湿版摄影的主要贡献在于,相比银版摄影而言,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改变了银版摄影作品不能复制的缺点,湿版摄影可以利用其玻璃负片,使用蛋白晒印法,大量复制照片,扩大了摄影作品的传播影响。但也与银版摄影一样,有着所需设备繁杂、沉重、过程复杂、麻烦的缺点。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坎奈特(RichardKennett)和本尼特(Charles Bennett)对此前马多克斯(Richard Maddox)的明胶干版法进行了改良,从而减少了拍摄所需的曝光时间。这种改进后的明胶玻璃干版使拍摄变得方便、省事儿。干版既可提前准备,又可滞后冲洗,还能够存放一段时间。这项技术使摄影与暗房可以分离,使专业人士和普通人都可以参与摄影。同时,明胶玻璃干版也为日后出现的胶片奠定了技术基础。

玻璃干版底片

作者简介

路万江,北京人,北京收藏家协会相机钟表专业委员会会员,自1992年开始有针对性地收藏古董相机,尤以19世纪摄影器材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节点性质的机型为主,如暗箱、银版相机、湿版相机、锡版相机、玻璃干版相机以及异型相机等。

编辑│秋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