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相機的其他要素的演變

撰文│路萬江

鏡頭、光圈及快門,在19世紀的古董相機上,相對後世較爲簡單。

丨從新月型風景鏡頭到匹茲伐鏡頭

從鏡頭來說,在這一時期,古董相機使用的鏡頭基本上只有四種:最早的1812年英國人沃拉斯頓(Wollaston)發明的,1組1片,最大光圈f/16的新月型風景鏡頭;1821年法國人謝瓦利埃(Chevrlier)發明的,1組2片,最大光圈f/14的消色差鏡頭;1840年由匈牙利數學家匹茲伐(Petzval)發明的,3組4片,最大光圈f/3.7的人像鏡頭;以及1878年將3組4片結構改進爲2組4片結構的匹茲伐人像鏡頭。

新月型風景鏡頭的鏡片結構

消色差鏡頭的鏡片結構(紅線所示爲另一種)

3組4片的匹茲伐鏡頭的鏡片結構

2組4片的匹茲伐鏡頭的鏡片結構

丨從前端放置光圈到可變光圈

光圈方面,爲減少球差,提高像場清晰度,從最初的新月型鏡片鏡頭開始,出現了鏡頭前部縮小開口的設計(俗稱“碉堡頭”)。這種設計起到了光圈的作用,但它只有一檔光圈。此後又出現了在碉堡頭的前端放置光圈墊片的做法。這類鏡頭多爲風光鏡頭。

19世紀主要鏡頭種類

使用前置墊片光圈的“碉堡頭”

1840年,匹茲伐型鏡頭出現,它比早期的鏡頭通光量增大了十幾倍,使人像攝影成爲可能,但光圈也只有f/3.7一檔而已。在1860年以前生產匹茲伐型鏡頭的廠商,如福倫達、霍恩、斯格朗、羅斯等十幾個廠商的產品上是見不到光圈的。爲了變更光圈方便,後來許多攝影師在早期無水房光圈設計的匹茲伐鏡頭筒上,手工鋸開一條縫隙,以便插入光圈。這就導致在收藏領域,早期(1858年前)沒有手工鋸縫的匹茲伐型鏡頭較爲珍貴。再往後,出現了鏡筒可以前後分開,在其中加上中心有圓孔的黑紙片的方法。同時,這種做法也提醒了英國人沃特豪斯,他於1858年發明、1860年推向市場的“水房光圈”(插片光圈)風行一時,直到被後來出現的虹膜式可變光圈取代。

早期無光圈的匹茲伐鏡頭

早期在鏡筒中間放入墊片光圈的匹茲伐鏡頭

1860年後出現的,使用插片光圈的匹茲伐鏡頭

丨從手工遮擋到鏡後快門

早期古董相機的快門,大多是與相機鏡頭相聯繫的,即從初期的手工遮擋,到稍後的鏡前快門(如蘭開斯特皮筋動力快門)、鏡間快門(如普羅奇快門)和鏡後快門(如桑頓·匹卡德快門)。

蘭開斯特鏡前快門

普羅奇鏡間快門

桑頓·匹卡德鏡後快門

丨感光材料的演進:從銀版到火棉膠

此時感光材料的大致分野是1839—1851年的銀版時期、1851—1871年的溼版時期和1871—1888年的玻璃幹版時期三個階段。當然在這期間還有一些其他的感光材料和方法,但與上述三種方法比較,都不是主流。銀版攝影從一開始使用新月型鏡片的風光鏡頭,需要較長時間曝光,到匹茲伐人像鏡頭出現,拍攝人像變得簡單易行且圖形清晰。同時,銀版攝影還確立了銀版片幅的規格標準,即6.5×8.5英寸爲標準整版,依次有 1/2、1/4、1/6、1/9 版。

銀版照片(含1/2、1/4、1/6、1/9版)

銀版照片之一

銀版照片之二

溼版攝影的主要貢獻在於,相比銀版攝影而言,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改變了銀版攝影作品不能複製的缺點,溼版攝影可以利用其玻璃負片,使用蛋白曬印法,大量複製照片,擴大了攝影作品的傳播影響。但也與銀版攝影一樣,有着所需設備繁雜、沉重、過程複雜、麻煩的缺點。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坎奈特(RichardKennett)和本尼特(Charles Bennett)對此前馬多克斯(Richard Maddox)的明膠幹版法進行了改良,從而減少了拍攝所需的曝光時間。這種改進後的明膠玻璃幹版使拍攝變得方便、省事兒。幹版既可提前準備,又可滯後沖洗,還能夠存放一段時間。這項技術使攝影與暗房可以分離,使專業人士和普通人都可以參與攝影。同時,明膠玻璃幹版也爲日後出現的膠片奠定了技術基礎。

玻璃幹版底片

作者簡介

路萬江,北京人,北京收藏家協會相機鐘錶專業委員會會員,自1992年開始有針對性地收藏古董相機,尤以19世紀攝影器材發展過程中具有歷史節點性質的機型爲主,如暗箱、銀版相機、溼版相機、錫版相機、玻璃幹版相機以及異型相機等。

編輯│秋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