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蓮子產業素稱湘蓮、建蓮、宣蓮三大名蓮,其中湘蓮泛指湖南省境內所產的蓮子,宣蓮特指浙江省武義縣(古宣平縣)出產的蓮子,而建蓮指的是何地出產的蓮子則存在較大分歧。從目前掌握的文獻看,歷史的建蓮記載涉及的地方,包括江西的南城、南豐、廣昌和福建的建安、甌寧、崇安、浦城、政和、松溪、建寧等縣。本着追溯蓮子產業的發展軌跡,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的目的,本文對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查找梳理,現整理辨析如下,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古代方誌中的建蓮

1、《建昌府志》

明正德12年[公元1517年]《建昌府志》卷三物產篇記載:蓮,各縣多白蓮花,房小而少實。惟南豐紅蓮實繁而大。

清康熙12年[1673年]《建昌府志》卷三物產名錄中載有蓮,藕。

清乾隆24年[1759]《建昌府志》卷九物產名錄載有蓮子,藕。

清光緒5年[1879年]《建昌府志》卷一物產名錄載有蓮子,藕。

建昌府,明初轄南城、南豐、廣昌、黎川、資溪五縣,1913年廢。目前可見的幾版不同時代《建昌府志》中物產篇中均有蓮的紀錄,說明建昌府自古以來都有蓮出產。

明代府志載南豐紅蓮實繁而大,然而現在能見到清同治版的《南豐縣志》物產卷中並無關於蓮的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建昌府志》的名錄文字用“蓮子”,而建寧府的記載,文字多爲“蓮蓬”。考察蓮子的工藝,以幹蓮子爲產品時,需要將蓮子從蓮蓬中擇取出來;而蓮蓬,指的只能是鮮食的帶蓬的蓮子,因此這兩個稱謂的差異意味着產品形態的不同。

2、《南城縣誌》

清同治12年[1873]《南城縣誌》卷一之四物產:蓮實,所產肉厚皮薄,倍勝他處,名建蓮,入藥不及湖蓮,利倍種稻,土人往往割腴田種之。

南城縣誌中關於建蓮的記載

此條記錄中出現了建蓮名稱,且說“所產肉厚皮薄,倍勝他處”,顯然在編撰者心目中,認爲建蓮是品質上好的產品。而“土人往往割腴田種之”,這條記載提示了當時當地蓮農已經將白蓮從池湖移入水田種植,這是白蓮種植中一項先進生產技術,其帶來的影響,一是極大地擴大了白蓮種植的範圍,因爲池湖水面有限,而水田面積要大得多,這一點也可以從建寧縣1975年後將蓮子改塘栽爲田栽,十幾年間生產面積從600多畝擴大到數萬畝得到印證;二是水田耕作管理方便,使得精細管理成爲可能,勢必帶來產量的大幅提升。

名稱爲蓮實,可見產品形式是蓮子。

南城縣生產蓮子的記錄,除了此條之外再無其他。1987年新編的《南城縣誌》中記載了此條記錄三四十年後的民國期間棉花等作物幾十數百畝的生產記錄,卻並沒有關於蓮子的隻字記錄,只說水生作物類蔬菜中有蓮藕生產。而同時期廣昌年種植白蓮上萬畝,且產品均通過水運到南城等地集散,此時廣昌是建昌府的下轄縣。此條記錄的反映了廣昌產蓮的情況,這種解釋或爲較合理。

3、《廣昌縣誌》

清康熙22年[1683]《廣昌縣誌》卷之一星野志祥異附載:明初,麟角里官倉前,池蓮忽生異種。正德間,復生紅白二種,色味殊常。

廣昌種蓮最早的文字記載

廣昌種蓮目前見到的最早記錄年代在唐代,見於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三一:白蓮池在縣惠安寺禪院之東,唐儀鳳年間,居人曾延種紅蓮,數載忽變爲白,花瓣中得金範觀音像,延乃舍宅爲寺,數年又變爲碧。宋熙寧間,長老智儂重修院宇,池中後產瑞蓮花。因建堂於池上,以表其瑞。依文字所載,似是作觀賞用爲主。然而以物種來源論,紅色蓮花一般花繁子多,而藕蓮以白花爲主。而此條清康熙《廣昌縣誌》記載中尤需重視的是“色味殊常”四字,明確是指食用蓮子爲主要用途。同治6年版《廣昌縣誌》此條記載相同。

康熙、同治二志物產卷均載有藕、蓮名稱。

4、《福建通志》

民國初年《福建通志》卷二十三物產志閩產錄異:世稱建蓮者,產建寧府城外之水南,以心實爲上,皮有齒痕,皆雲女兒以齒齧其殼,實則爲老婆爲之也。產建陽者次之。愈曬愈蛀,以蓼草存之不蛀。凡蓮子與藕,水物也,只宜陰乾。

5、《建寧府志》

《建寧府志》[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據明嘉靖20年1541刻本影印]卷十三物產載有:藕,蓮蓬,巳上建安甌寧崇安浦城政和松溪俱產。

清康熙32年[1693年]《建寧府志》卷十四物產名錄載:蓮蓬,藕。

6、《建安縣誌》

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建安縣誌》卷之四賦役,物產附名錄果屬有:蓮蓬

7、《甌寧縣誌》

清康熙32年[1693]《甌寧縣誌》卷之三水利,物產附,果屬載:有藕有蓮蓬。

8、《浦城縣誌》

清乾隆8年(1743)《浦城縣誌》卷之五土產錄有蓮房、藕

清光緒26年(1900)《浦城縣誌》卷之七物產載:蓮子,邑南鄉所種實大而堅,煮之易爛,故建蓮最有名。

9、《松溪縣志》

乾隆版《松溪縣志》卷之六食貨志載:果屬:蓮,五月中生,至秋菂成。

10、《政和縣誌》

民國八年《政和縣誌》卷十物產僅在花部記載了:荷花,花後結房,中有子曰蓮子,可充果餌。

崇安縣沒有找到蓮的相關記載。

以上4到10條記福建省建寧府產蓮的情況。可以看到,大多數記錄都用的蓮蓬、蓮房,錄爲蓮蓬且分類在果屬,似乎說明是以鮮食爲主。僅《松溪縣志》乾隆版中記爲蓮。《浦城縣誌》乾隆年記錄爲蓮房,而到了清末光緒版(1900年)記爲蓮子,並出現建蓮名稱,再次印證了兩個稱謂是有意義差別的。民國初年的《福建通志》中也提到了建蓮的名稱。文中建寧府城即現在的建甌市(1913年撤建寧府,並建安、甌寧爲建甌縣,1992年撤縣設市)。

11、《建寧縣誌》

建寧縣誌中關於縣產白蓮不是建蓮的記載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建寧縣誌》卷二十七物產果屬載:蓮,花葉偶生相蓮曰蓮,嫩極鮮,老則爲幹蓮子,入藥補脾。邑種蓮多處,以西門爲最上上品,水南次之,水東又次之,然較他邑產者均有天淵之判。吾國所稱建蓮,皆建寧府屬所產之蓮,色味惡劣,浪得名耳。

建寧縣誌目前僅見民初版,其記載列爲第一位,並較爲詳細,可見當時蓮子在該縣經濟中分量較重。然其稱本縣產爲西門蓮,並指建蓮爲建寧府所產之蓮,色味惡劣,浪得虛名。此條記錄與年代相近的《福建通志》記載可相互印證。

二、《紅樓夢》中的建蓮

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是一部舉世公認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清代學者王希廉曾評價說:“……技藝則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及匠作構造,栽種花果,營養禽魚,針黹烹調,鉅細無遺。可謂包羅萬象,囊括無遺,可謂才大如海,豈是別部小說所能望其項背。”由於作者行文的細緻周密,以及著作的巨大影響力,書中描述的事物,具有較高的考查價值。

《紅樓夢》書中共有兩次寫到建蓮,分別是第10回中,張太醫給秦可卿開的藥方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方用人蔘,白朮,雲苓,熟地等,“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紅棗二枚。……”以及在第52回 “小丫頭便用小茶盤捧了一蓋碗建蓮紅棗湯來,寶玉喝了兩口……”

一般認爲,《紅樓夢》成書時間約在清乾隆年間,寫的是京城或南京周邊地區的場景。書中涉及建蓮雖寥寥數字,且紅樓夢是一部文學作品不是學術著作,但仍可從中瞭解到當時建蓮的一些大體情況。

一是最遲到乾隆時,已有建蓮這一名稱。

二是《紅樓夢》寫作時,建蓮應該已經是一個較爲知名的產品,因爲不論建蓮的產區是江西建昌府還是福建的建寧府,都離書中故事發生的地點京城或南京甚遠,並非地產。推想應是當時建蓮具有特佳的品質,或是有一定的生產規模,方能遠銷。

三是建蓮在《紅樓夢》書中的這兩次出場,第一次是作爲藥引,說明了蓮子的藥用價值。第二次則是作爲滋補佳品出現,說明蓮子不僅僅是作爲藥用,也用在平時食用。

四是去心二字說明當時的建蓮並不曾通芯,還不是現在的通芯白蓮工藝;但單說去心不說去殼和去皮,則可能當時的建蓮可能已經將外殼及其紅色內皮去除。

三、其他有關資料

1、《支那省別全志》

《支那省別全志》(以下簡稱《全志》)由日本著名的間諜機構東亞同文會編纂,爲絕無僅有的由外國人編撰的中國志書。東亞同文會爲服務日本侵華情報收集,前後四十年間共組織4000多名日本學生在中國進行了調查旅行,調查內容涉及中國各地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全志的編纂完全使用自己的調查報告材料,沒有對其他文獻的轉抄和引用,並採取了現代的研究思路,突出了經濟方面的調查,其範圍之廣泛,數據之精細,令人歎爲觀止。該志採取有別於我國傳統方誌多重行政、稅賦、人物、藝文的編撰方法,對於經濟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可作經濟研究之重要參考。《全志》18卷,基本一省一卷,編寫始於1917年,完成於1920年,包括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產蓮省份。

《全志》湖南省卷和江西省卷中分別對兩省的蓮子進行了專門記載,各用了一章的規模闡述兩省蓮子產業的基本情況。

其中江西卷提到,在江西省東部的建昌府是蓮的重要產地,尤其以其優良品質著稱。建昌府城作爲蓮的集散地,吞吐量約超過二十萬擔。並介紹說:府城附近的許多下層婦女將蓮子進行剝皮加工。時間是在每到七月中旬至下旬,蓮子開始成熟呈現淡黑色的時候,農夫便把蓮子採摘回來進行加工。其蓮子爲成熟即採摘,是加工通芯蓮的作法。

湖南卷指出省內的主要集散地,有湘潭、衡州、常德等地。湘潭的出口額年約七十萬擔。並介紹當地加工湘蓮的做法。與通芯蓮不同,採收時已經老熟 ,收後蓮實馬上去蓬,在陽光下曬乾。曬乾後呈橢圓形黑褐色,再進一步製作成蓮子,這與現時湘蓮的加工方法一致。

福建與浙江二省志中無關於蓮子的記載,可想調查時二省蓮子生產規模不大,在當地經濟生活中影響較小。

值得注意的是,《全志》中關於江西建昌府蓮產量的記錄可能不確切。二十萬擔如果按當年平均單產計,可能需要種植面積40萬畝左右。其時主要產區廣昌縣的產量爲50萬斤左右,約合一萬多到兩萬畝,產品經由水路船運在南城集散。1987年新編的《南城縣誌》中記載了民國初期間棉花等作物幾十數百畝的生產記錄,卻並沒有關於蓮子的隻字記錄,顯然當時建昌府區域內並無較廣昌規模更大的產地。

2、《建蓮甲天下》

本書爲2010年福建省建寧縣政協與建寧縣蓮科所編印的內部資料。書中對建寧縣蓮產業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表明該縣歷史上一直在塘中種植蓮子,種植面積不超過幾百畝,1974年,該縣到廣昌驛前學習後,改苗栽爲藕栽,改塘栽爲田栽,蓮子產業纔開始快速發展。

3、《廣昌商業志》

本書爲江西省廣昌縣1986年編印的內部資料。書中記載了上世紀上半葉廣昌白蓮生產經營情況。書引民國三十一年《指導通訊》(農村市場概況)載:蓮子,澤瀉,爲廣昌著名特產,大宗輸出設備菸葉、蓮子。引用江西省銀行研究室1949年2月編印的《江西省各縣重要物產調查》載,廣昌縣運銷情況是:蓮子,全年生產總量五千擔,全年運銷總量四千擔。並記載廣昌縣驛前鄉爲菸葉、白蓮、澤瀉的主要產區。1945年前後,驛前全年產白蓮50萬斤左右。

四、幾個判斷

基本上面的辨別分析,提出幾個判斷,供大家參考。

1、歷史上將當地產蓮子稱爲建蓮的地區,包含江西省建昌府和福建省建寧府。目前所見記錄中,以建昌府南城縣較早,爲清同治12年[1873]。而建寧府的記錄稍晚,分別爲松溪縣志清光緒26年(1900),和民國初年的建寧府志,以及旁證的建寧縣誌(民國8年)。福建省建寧縣近年蓮子產業發展較好,於1995年被評爲“中國建蓮之鄉”。但在歷史上,建寧縣並非建蓮產區。

2、比較建昌府與建寧府的相關記載,兩地均在明代即有蓮的種植。在產品形態方面,建昌府記錄的文字爲蓮或蓮子,建寧府多記爲蓮蓬或蓮房。在生產規模方面,截至民國時,建昌府的蓮子在整個江西經濟中有較大影響,僅廣昌縣的種植面積在一到兩萬畝,而建寧府的蓮子生產在當地經濟中不佔重要位置。蓮子生產規模擴大與田栽有直接關係,清末民初時,兩府區域中建昌府(含廣昌縣)蓮子採用田栽生產規模較大,而其時福建方面爲塘栽面積無法擴大。

3、《紅樓夢》中提到建蓮,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建蓮記載,時在清乾隆年間。綜合產品形態及生產規模考量,判斷此建蓮爲建昌府所產的幹蓮子較爲合理。

4、《紅樓夢》成書時,建蓮的產品形態還未通芯。因此現時江西、福建所產的通芯白蓮,其工藝成熟時間在清乾隆朝之後。

注:文中所引方誌材料均據國家圖書館館藏地方方誌。

文章已於2018-06-19修改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