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澎列島拍攝到的長吻真海豚。鄭銳強 攝

南方日報訊(記者/餘丹)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日前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保護區”)附近海域進行鯨豚基線調查時,發現大羣正在覓食的長吻真海豚,數量約爲500到600頭之間。

作爲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鯨豚類,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之一,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最早在2008年就開展了對鯨豚類生物的研究。據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鄭銳強博士介紹,長吻真海豚與中華白海豚不同,它們是離岸性海豚,主要以聚羣性魚類、魷魚爲食,目前是魷魚洄游的季節,因此海豚也會洄游到汕頭附近海域。從研究所提供的視頻中可看到,一羣皮膚呈灰色的海豚競相跳躍出海面,與科考船“競速”。

目前我國對除了中華白海豚、長江江豚之外的其他鯨豚類瞭解並不多,此次的考察也進一步增加了科研人員對於中國沿岸鯨豚類的瞭解。汕頭大學理學院院長劉文華教授表示,要保護好海洋,需要更好地去了解近岸以及遠岸的鯨豚類,去年該所進行汕頭沿岸海域以及南澎列島海域的鯨豚基線考察,主要針對近岸以及遠岸鯨豚類的生態分佈以及種羣調查,未來也會繼續進行更爲系統的鯨豚基線調查,更希望通過我國科研力量整合,充分研究和掌握我國鯨豚的家底,爲進一步的優先行動和精準保護提供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