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辞海》,可以看到“工夫”有几种注释:一是做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工力、素养;三是谓工程夫役;四是空闲的时间。在潮汕话中,“工夫”一词是指讲究做事的方法的意思。“工夫”与烹茶品茶方法联系在一起,称为“工夫茶”。

据《中国文化百科》记载:“‘工夫茶’,中国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最为流行,是清代以来继唐宋茶俗而新兴的一种茶道。”

关于工夫茶的得名,一直有三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特别的含义。

1

来源于茶名

谓乡人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主。在这里,工夫茶是武夷岩茶众多品种之一,凡是制作精良的岩茶,都可称为工夫茶。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清代文献: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著《续茶经》,下卷“茶之出”引《随见录》,云:“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为次。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洲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年),刘靖的《片刻余闲集》说道:“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茗香...”

从以上两段文字所记载的工夫茶,我们可以看出,其所指的是茶种,因制作精细而得名。

2

因茶具精巧而得名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为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 ‘小鼎繁声逗响泉,篷窗夜静话联蝉;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火煎。’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

这一段文字,最早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饮茶习俗,其中精巧的烹茶器具最引人注目:有银炉、瓦铛、宜兴紫砂壶、花瓷小茶杯、茶盘,还有垫茶壶用的棕垫,扇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等。茶叶尤尚武夷茶,同时还提及了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冲茶程式。此外还阐述了“工夫茶”三种主要内涵,则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余蛟的《工夫茶》最大贡献,除了指出潮州泡茶方法本诸陆羽《茶经》之外,就是率先用“工夫茶”这个概念来概括该法诸多特点,这是工夫茶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实际上,最早从用具、冲泡方法谈及工夫茶的应是袁枚的《随园食单》。他在文中提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用小杯小壶冲沏武夷茶,嗅其香味,慢慢咀嚼再加以回味,这些冲茶程序和品茶方法,如加以分析判断,已无异于工夫茶,只是袁枚在文中并未提及“工夫茶”这一名称。

另外,清末民国初年唐晏的《天咫偶闻.卷八.煎茶说》是在“三复求之”《茶经》以后成篇的。他将整个煎茶过程依次分为“择器、择茶、择水、煎法、饮法”五项,并加以详述。虽然没有提及“工夫茶”一名,但却有“工夫茶”之实。

3

“工夫茶”既得名于茶种,又得名于茶艺

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清人寄泉。他在《蝶阶外史》“工夫茶”中提到“工夫茶,闽中最盛,茶产武夷诸山”,还提到烹茶之法、饮茶之法。这种说法既谈及工夫茶种,也谈及工夫茶艺。

以上三种说法,虽各有侧重,但都离不开“工夫”一词。无论是来源于茶名,还是来源于茶艺,都体现了工夫茶的特点:要有空闲的时间,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还要精湛的茶艺。

而“功夫茶”指的是什么呢?

按字面解释,“功夫”指的是技艺、技术,“功夫茶”则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讲究的是品饮方式,最出名的莫过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光茶具都需要十余种,最有特色就有数种,如火炉、羽扇、橄榄炭,以传统炭烧的方式来煮沸水,有时还会搭配专门的钢筷来翻动炭火。

潮汕“功夫茶”使用的茶壶多为朱泥壶,又叫潮州壶、手拉壶,它红润光亮,敲击起来清脆如金石之音,泥质细而均匀,非常适合用来泡茶。有机会的话,你还可以去试试朱泥壶的手拉坯制法。

比较有特点的是,“功夫茶”选用的朱泥壶都偏小,有的甚至跟橘子差不多大,身体成鼓状,潮汕话叫做冲罐、苏灌。

“功夫茶”嘛,“功夫”自然体现在泡茶上面。从起火、烧水、烫杯,到泡茶、淋壶、分茶,虽说不像日本茶道那么格式化,但要让动作干净利落且一气呵成,也不是一天两天都能成的技艺。

图文:来源网络,如因内容、图片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或作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