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厉害的驱魔法,可以消除所有一切魔

请点上面雪歌仁宝齐免费订阅!

这是最厉害的驱魔法,可以消除所有一切魔

夏朴瓦云:“如是经由,受取一切苦集于己,一切善乐舍于他们,修习慈悲法者,为驱魔法。若作思惟,如是行理从何处说。

这里是讲:修自他交换的这个慈悲之法,它好像是一个“驱魔法”。中文这里译为“驱魔法”,用这个词好像没有把藏文的这个词意表达出来;藏文的意思是:修自他交换的这个慈悲法之后,整体的、所有一切的魔,立刻就将它丢出去了;它就有这样一个作用、这样一个功能。所以藏文“贡蹦贡中尼确”(kongbowazhonggique)这个词一听起来,就好像让人很惊讶、心里面很舒服的感觉;但中文翻译所用的词,就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意思是说:我们内心有很多我爱执,一有我爱执之后,内心一切的执着,一切的烦恼,一切的造业,都从那里出来了。

也可以说:我们有的时候也很奇怪,比如,我们内心有许多烦恼、有很多执着,我们学习佛法、接触佛法,是为了对治烦恼。但是我们现在学习佛法、看看佛法之后,反而把佛法用来证明“我自己原来所有的一些喜爱、执着,我自己原来有的一些烦恼”是合理的,是为它在找证据,从而也把我原来的一些看法、观念更加坚固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会用佛法来改变我自己原先的一些想法与观念,反而是用这个佛法呢,把自己原来的这些想法、这些观念呢,更加坚固起来,这实属很可怜,当然这是有接触佛法的人会这么来做。

那么平常的人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会以他喜欢的、以他的想法、以他的观念来为自己找出一个印证,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正确的。虽然他没有接触佛法,但他就用这种方法来坚固自己的执着、喜爱、烦恼。

所以越往前走,内心烦恼的根扎得越深;我们对一切所见、所闻,自己喜欢的就取,不喜欢的就不要;从这边就把自己原来的这些想法、观念变得更坚固、更扎实。

接触佛法之后也一样,自己原来的这个习气没有改,用佛法来看的时候,也还在这个里面、也这么用起来。所以,这也很可怜,具体的例子从自己的身上都是常常可以看得到的,只不过再举例子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好意思去面对,实际上这也是很可怜的。

但是,我们之前的这些观念、这些想法,一但我们把它纠正过来,肯定进步是很快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查一查当下我内心里面的观念、想法对不对?结果发现不对的有很多,为了要改变这些不对的想法与观念,我才接触佛法。

也可以说:真正会修佛法的人,不是只把书上写的才视为是法,而是自己在面对任一事件、任一所缘时,从那边都把它变成了佛法,从那边都可以找出自己要改正的地方。

但是,我们不是这么来看,我们对自己原来的想法,都不想去改变,而是找出很多印证来证明:哦,我的这个想法是对的,因为什么、什么;哦,我的那个想法也是对的,因为怎么、怎么样。

然后还对他人说:今天看到的这个,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原来我就有什么、什么样的想法。这样一来,是让自己的以前的想法变得更为坚固,是在往坚固自己原来这些观念、原来这些想法的方向在走;所以这是很可怜的。

也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想法、所有的观念,都是由我爱执来令它坚固的。所以,为这个坚固呢,我们来学习佛法,为这个坚固呢,我们持咒;为这个坚固呢,我们做大礼拜或者做功课;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听我爱执的话来做的。

这样的话,我爱执没有解决,一切都无法解决。前面一切都是为了我爱执才做的;现在如果真正懂、真正会修行用的话,就把它转过来:一切都是为了要破这个我爱执;懂得这样来修行的话,那就会快速成就。

所以,这个法我们真正用会的话,现在我们听的、看的、想的,一切都把它用在破除我爱执上,这就是真正在驱除魔;因为真正驱除我爱执时,就是真正在驱除魔。

如果没有驱除到我爱执的话,我们自己原本的这些想法的根都没有改变,那也没有什么可驱除的。所以现在修自他交换的法呢,就有这么妙的一个作用。为此夏朴瓦赞美说“修习慈悲法者,为驱魔法”。反之,除了修自他相换的这个法之外,没有办法驱除魔;就这个意思。

再问:这么殊胜、这么妙的法,虽然他很妙、很有用,他是否有依据?比如,我们噶当派有一个法叫“噶当十六明点”,在宗大师的两个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中,克主杰的个性就比较直,哪里有一点不对的时候,他马上就会直接说出来。

第一世尊者“僧成”,他也是宗大师的弟子,但他的个性就比较随和,是一位比较客气的人。在宗大师圆寂之后,他的弟子里面,有一些弟子就认可《噶当十六明点》这个法,有一些弟子就不认可这个法脉。

克主杰就属于不认可这个法脉的这类弟子,但第一世尊者他是认可这个法脉的。所以克主杰就问第一世尊者:“你认可这个法有什么根据?”并且马上就跟第一世尊者辩论:“你认为这个法是正确的佛法吗?”第一世尊者回答:“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正确的佛法,但是修的时候真的很有帮助。”他就这么回答。

就有这种情况,修的时候很有帮助,但它是不是有经论的根据?有没有清净的传承?这上面就不太清楚;这些情况都是会出现的。

所以,这里也一样,夏朴瓦说:“这个法它是非常殊胜、非常有用,但关键它有没有经典的根据?这也是一个问题嘛。”为此就引出一系列经典的根据。

我们可以理解:像知母、念恩、报恩、修慈心、修悲心、修增上意乐、修菩提心、修七因果、修自他交换,这些在佛经里面都没有详细讲!为什么?因为佛在世的时候,修大乘的那些人,他们对修空性上面有点难度,但对修菩提心这些广行的法上面,他们是自自然然就会修的,不需要详细讲解也会修,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所以我们说:《般若经》里面广行的法都是隐义的,没有必要讲的; 空性是显义的,这部分就需要详细讲说。“隐义”的意思不是说:因为他很殊胜,所以把它隐藏起来,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指:他的涵义是自然就存在的,是不用提的,大家都想成佛,大家都想利益众生,这点不用多讲;你现在要讲的只是:究竟要修的是什么?那么要修的就是空性!然后要断除烦恼障、要断除所知障!特别要断所知障,就从这里下手。

至于“你有没有想成佛?你想成佛的心怎么生起”?这些根本就不用谈。所以“隐义”不是指它殊胜,就把他隐藏起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这些根本就不需要谈。当谈到其他的时候,这个涵义里面它自然就存在的东西。

举例的话,就像你一直说:你要喝水,那我不用跟你说:你想喝水的心应该怎么生起,这我不用教你,是吧?你已经想喝水了,我不用再教你:你想喝水的心要怎么生起,没这必要了;你想喝水,我只需要把水给你就可以了,这是重点。

我没有必须对你说:你先要生起想喝水的心,这个想喝水的心又怎么才能生起,哈哈,没有这个必要嘛,是吧?这里也有一点像这个道理,你想成佛,你想要佛陀的果位,那你只需要问:佛陀的果位在哪里?把能得到佛陀果位的方法拿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要再对你说:想成佛的心要怎么生起,因为你已经有了嘛。所以,这里也有一点像这个例子。

如果我们看的话,好像从佛经里找不出多少自他交换的根据出来的感觉,这时我们心里可能也会有一点怀疑:这些法是不是突然中间造作出来的?不是!这些法实际上是有的,只是它处于隐藏之中。

在佛圆寂四百年以后,《般若经》中显义的这个部分是大家早就开始不明白了;但对其隐义的部分还是明白的。如果隐义的部分不明白话,那也早就不明白了,是吧?但是《般若经》里面隐义的、广行的法门,是在佛圆寂九百年以后才提出来的,在此之前是大家都能明白的东西;所以在佛圆寂九百年以后,才把这隐义部分挖出来讲。

所以,是在无着以后的时代才把《般若经》中隐义的这部分讲出来。特别后面从阿底峡尊者开始,才把“菩提心怎么生起”?这些道的次第一一讲出来。在此之前是根本就不需要讲这些道次第的,因为它是自自然然就有的一种东西。

——节选自雪歌仁宝齐讲《修心日光论》

更多《修心日光论》讲解,请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这里的阅读原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