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五大名將之首:漢高祖麾下名將淮陰侯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爲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爲漢初三大名將。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爲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

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爲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立韓信爲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爲楚王。被人告發謀反,貶爲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爲“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爲“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爲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爲戰術家韓信爲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爲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爲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爲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爲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爲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爲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咸豐·清河縣誌》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雲:“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爲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裏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爲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

西朝三大名將之一:漢武帝麾下名將長平侯衛青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爲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爲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爲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爲“烈”。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衛青。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衛青亦位列其中。

西漢五大名將之一:漢武帝麾下名將冠軍侯霍去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爲景桓侯。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爲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爲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爲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着的傾一國之力準備的物資捨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僅此一次),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對匈奴作戰的問題。

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於敵,千里奇襲都可能與這些匈奴裔武人有關。

西漢五大名將之一:漢景帝麾下名將條候周亞夫

周亞夫是西漢名將,曾任漢景帝時期的丞相。周亞夫爲人個性耿直,不善阿諛權貴,“將在外,鈞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漢文帝譽爲“真將軍也”;周亞夫一生最大的攻擊在於平定“七王之亂”,在同吳王劉濞的做戰中,沉着冷靜,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後在景帝時期任丞相,但因功高蓋主和個性耿直而被景帝處死。

縱觀周亞夫的一生,幹了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爲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亞夫爲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條侯周亞夫”。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亞夫。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周亞夫亦位列其中。

西漢五大名將之一:漢武帝麾下名將飛將軍李廣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爲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爲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衆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爲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爲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爲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喫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向他人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閒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爲樂,一生都以射箭爲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喫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爲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