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週末,朋友帶着5歲的女兒來家裏串門,我和兒子熱情接待。

小姑娘清秀可人,乖巧懂禮,是我們朋友圈裏公認的“別人家的孩子”。

兩個小朋友在一旁玩,我和朋友閒聊,說說我兒子的糗事,再聽聽小姑娘的模範事蹟。

“前兩天我和老公吵了幾句嘴,她立刻就察覺出來了,你猜她怎麼着?”

“嚇哭了?”

“纔沒有,她跑到中間來,說要給我們表演在幼兒園裏新學的舞蹈,你說是不是貼心懂事?要不說還是得生女兒......”

我看了看一旁傻笑的兒子,笑了笑,沒說話。

這樣“懂事”的孩子說實話我一點也不陌生,因爲我自己就是。

小時候,每次爸爸媽媽吵架,我都會很害怕,也很內疚,覺得問題出在我自己的身上。

發現跟着哭和喊着“爸爸、媽媽你們別吵了”沒有用之後,我就學會了新技能,我能佯裝鎮定、琢磨一些小把戲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我變得非常懂事聽話,喫飯不再磨磨唧唧的、主動去刷牙洗臉了......

後來我能很快發現苗頭不對,然後開始“我的表演”。

爲什麼,爸媽一吵架,孩子秒變“懂事”了?

如果我們還在驚訝、慶幸他們的懂事,而忽略了他們內心的傷痛,有一句話會讓我們醍醐灌頂。

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有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

2

除了變“懂事”,有的孩子會隨着長大選擇變“瀟灑”。

我高中的時候,班裏有個男生竟然下了晚自習不回家,而是直接下榻附近的“高檔酒店”(在當時的我們看來),問原因,他故作輕鬆地回答道:“爸媽又吵架了,吵吵嚷嚷,沒句好聽的,心煩,躲出來自在。”想到他自己住個大房間,還沒有爸媽唸叨追問功課,再配合着他一臉“瀟灑”的神情,當時處於“牢籠”的我們羨慕不已。

只是長大後回想起來這件事,才發現原來他的“瀟灑”也不過是被傷害後的自我僞裝,成功地騙過了不諳世事的我們。

無論是變“懂事”還是“瀟灑”,這種基於被傷害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防禦體系,都讓人心疼。

3

想知道孩子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首先就要看看面對父母爭吵,孩子的心裏究竟在想些什麼。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回憶一下,父母吵架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感受如何?

孩子會覺得“這是我的錯”

小孩子以自我爲中心,他們以爲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都與他們有關。所以當父母發生矛盾時,他們會覺得 : 這是我的錯,因爲我他們纔會爭吵 。 而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一切所需的來源,“父母因爲我不開心”,就意味着“父母不愛我了”,進而代表着“我可能被拋棄了”。

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永遠不會和好了”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對他們來說,眼前的事物即是全部。孩子很難主動去感受到“爸爸媽媽這會兒在吵架,但很快就沒事了”。

孩子會爲“背叛”另一方而痛苦

在孩子的心底裏,他們愛爸爸也愛媽媽。然而,父母之間出現了矛盾,常常有意無意地拉攏孩子,甚至劃分陣營,問孩子“你幫媽媽還是幫爸爸?”在父母中選擇一方,意味着背叛另一方,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大的痛苦。

4

父母最好能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處理不好不僅會左右孩子的情緒,還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以及長大後的婚戀觀都產生很大影響,但有時候,大人實在沒能控制好自己,當着孩子就吵起來了,怎麼辦?

換一個角度,這也算是給了孩子一個展示真實生活,獲得成長與見識的機會。等情緒稍微平復下來,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應該心平氣和地把爭吵解釋給孩子聽:

爸爸媽媽現在正在互相生氣呢。人無完人,牙齒還會和舌頭打架呢,小朋友在幼兒園也會互相不開心,爸爸媽媽爲什麼不可以?同時,我們吵架完了,事情解決了,又會和好如初的。孩子也同樣可以感受到呀,就好像他在學校裏和小朋友吵架後,也應該努力想個辦法和好一樣。

各位家長,你平時都是怎麼處理爭吵的呢?

小朋友們,你的爸爸媽媽又是怎麼吵架的呢?

你經歷過父母怎麼樣的爭吵?

你對吵架的父母有什麼話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