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就會避免國內國際市場雙重規則給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製造制度障礙,提升效率。事實上,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不僅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投資,還要我們的人和貨物走出去,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維度的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等。

  步入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必須有充足的開放性與自信心

  在被美國全面“封殺”之後,5月21日,華爲創始人任正非接受了媒體集體採訪。他在採訪中呼籲,不要煽動民族情緒,“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我們自己能做的事做好”。

  美國“封殺”華爲讓中國人進一步認識到更爲真實的美國,並對國際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消費者的愛國情感是自然的。華爲作爲一家全球化公司,強調全球合作,淡化國家屬性也是正常的。

  華爲技術不斷提升並達至國際領先地位,是依靠全球市場,對全球資源進行配置,尤其是吸收大量國際人才參與研發的結果。因此,華爲的成功是全球化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華爲在全球主要地區都有大量的研究基地、銷售公司以及本地化的管理團隊。如果在西方圍堵的大背景下,強化其國家屬性,搞狹隘的民族主義,反而更令華爲的潛在客戶不安,也會妨礙國際人才的流入。

  儘管改革開放40年有餘,但一些國人對開放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外開放”的層面,即引進外資企業以及增加出口。強調開放的工具價值,即通過開放發展經濟。事實上,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過程,不僅要讓外面的人走進來投資,還要我們的人和貨物走出去,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維度的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等。

  事實上,中國企業比較少成長爲跨國公司的主要原因是開放性不足。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落實世貿組織協議、遵守相關規則,但由於中國在短時間內發展非常快,因而某些領域的開放顯得比較緩慢。這包括一些關稅政策降低了外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國內市場因開放度相對弱而降低了市場競爭水平。研究表明,只有通過開放引入更高水平的競爭,纔會迫使本土企業提高效率,併爲此投入創新。

  其二,中國製造業企業尚未成規模地走出去。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在於生產效率以及技術追趕,但塑造品牌以及技術創新的能力相對而言比較弱。因此,在海外市場很難通過領先的技術開拓市場,也缺少品牌影響力。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國際化程度較低,缺乏對海外不同市場的文化了解,也沒能吸收更多國際人才幫助衝破天花板。華爲能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很好地實現了國際化,然後依靠管理創新,結合了國內工程師勤奮努力的特質以及創新機制,脫穎而出。

  因此,爲了提高中國供給側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新一輪開放政策早已經起航,即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建立開放型經濟。中國開放就是更深地融入世界,利用全球資源爲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但是,面對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迫切要求,這些人才遠遠不夠。與此同時,美國不僅對中國封鎖技術,也阻礙中國人到美國接受各種技術教育。因此,中國需要大量的海外人才補充到創新事業中去,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同行競爭,成爲全球企業。

  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準備:首先,以市場化、法治化爲導向,儘快實現與國際規則的接軌。這樣就會避免國內國際市場雙重規則給中國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製造制度障礙,提升效率。其次,用包容性與自由度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一個更加全球化的中國。這樣的中國是開放而非民族主義的。一個民粹主義的國家無法走出去,更不會引進來,很難融入世界,也沒有能力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促進本國發展,實現全球共贏。

  中國過去40多年創造的繁榮受益於融入了全球化進程,現在,美國民粹主義主導的政府正在摧毀全球化秩序,大搞保護主義,挑戰整個世界。中國要維護好以自由貿易爲原則的全球化體系,更要以身作則,加大開放力度,領導全球化繼續前進。一個保守的美國必會落後。我們不應該做出同樣錯誤的反應,也搞排外和民粹主義。

  中國人應該全面提升對全球化的認識,在步入世界舞臺中心的時候,我們必須有充足的開放性與自信心,擁抱世界。

責任編輯:萬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