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周年时的中国人民海军,虽然已经拥有了从苏联购买的4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和一批猎潜艇、导弹艇、鱼雷艇,还有依靠自己力量搜集修复的10多艘老式护卫舰和一批炮舰、炮艇,但这样一支舰队即便跟输得干干净净的战败国日本相比都还不如。日本在1955年成立海上自卫队,到1959年已经接收了美国援助的4艘驱逐舰和20艘护卫舰,在吨位、航速和火力方面都超过了我军。1950年在主席作出抗美援朝的果断决策后,美军又紧接着宣布由第7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骚扰我国近海。除此之外,美军又利用二战大量的剩余装备,开始武装台湾国民党海军,也让蒋军舰艇开始频频袭击我方近海目标。

人民海军在刚刚诞生不久就面临着强敌的压迫。

人民海军在建军初期,由于我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条件,采取了“空潜快”挂帅的装备建设方针,这个方针被证明花费不大的而且是相对有效的。我军快速装备起来的护卫艇和鱼雷艇部队频频出击,给海峡对岸的蒋军舰艇以沉重打击。常规潜艇部队的建设也在50年代中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6603型常规潜艇在上海造船基地已经具备了批量来料组装的生产条件,这是在旧中国想也不敢想的巨大进步。

我国按照苏联图纸自行组装的03型潜艇

50年代末,我国的原子弹工程已经推进到关键阶段,与此同时,热核武器——氢弹以及核弹头与地对地导弹的结合的试制也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美国海军在1954年1月对外宣布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潜艇下水,随后,苏联、法国、英国也相继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而同样作为大国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是以毛主席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1958年6月,随着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一直萦绕在主管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心头的一个想法终于成熟了:中国要研制自己的导弹核潜艇!6月27日,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这个报告一送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从此,研制导弹核潜艇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但是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为度过难关国家必须果断缩减各方面开支。根据“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在经费不足的困难下,海军不得不集中力量仿制改进迫切需要的几种常规舰艇。我军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不得不暂时下马。中央专委在1963年3月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只保留一个由50多精兵强将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设计等长期关键项目的推进。要承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50多人显然是太少太少了,但以总师彭士禄为首的核动力研究室坚信核潜艇工程还会有重新上马的一天,暂时的下马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仍有着一小群中国人在不断努力,日以继夜地在为核潜艇工程作理论上的准备。

核动力潜艇第一任总师彭士禄院士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仿制改进的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和中型常规动力潜艇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标志着全面进行核潜艇研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此时我国的核潜艇工程——09工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关怀下已再次上马,1965年3月20日,中央专委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启程,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秘密展开。

人民海军要建设一流的战斗力,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图为毛主席视察华东军区海军。

以我国当时还不够强大的经济能力,很多人对同时开展这么多大型高精尖国防项目仍然抱有一种犹豫的态度。即便海军内部,也有不少同志认为核潜艇工程可能挤占本来就不多的海军经费,让“空潜快”的力量建设的步伐减速,而且核潜艇在美国也是新事物,我们自己搞到底多久才能具备战斗力是很难说的。

但事实已经证明,党中央和毛主席是站在民族和世界高度看待核潜艇的问题的,以我国尚在初步发展的国力,短期内没有足够的经费建设足以和西方列强匹敌的海上武装,但如果我们手里有了核潜艇,哪怕是不够完善的核潜艇,我军在各国海军中的地位也将完全改变。

我国于1958年建成的首座实验性反应堆

但核潜艇工程系统复杂,涉及的配套设备和装备极多,工程的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到底我们应该先发展一个什么型号的核潜艇呢?经过二机部和六机部多次反复会商,终于确定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总体技术路线,即先研制工程难度较低的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以成功的鱼雷核潜艇为母型设计和建造出导弹核潜艇。与此同时,中央专委也明确了研制核潜艇的三原则:一是大力协同;二是立足国内;三是第一条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力争能够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

参与〇九工程的协作单位数以千计,我们可能千百次走过他们的门前却不知道他们为国防事业做出过那点点滴滴的贡献,图为沈阳水泵厂老厂门

从1958年起,核潜艇研究团队就已提出过我军核潜艇的多种总体基本设计方案,其中有利用033型常规潜艇加装核动力舱段的,也有在033型基础上进行整体放大的设计,还有仿照美国和苏联第一代核潜艇的鲸形外形方案。1966年夏秋,鱼雷核潜艇总体的扩大设计完成,最终确定了单堆、单轴、单桨和水滴形艇型的总体方案,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091型核潜艇的大致外形。

描绘196陆上模式堆工程的《东风浩荡——中国核动力之源》,原画由赵国玺老先生绘制

核潜艇的心脏是动力装置。为了确保核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可靠性和降低工程风险,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提出应先建造一个陆上模拟堆,经过试验和连续运转证明没有问题后,再把堆复制到核潜艇上去。经过周总理和聂帅拍板,为了核动力潜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须建立陆上模式堆。根据毛主席批示,解放军派出大批部队支援陆上核反应堆试验场的基本建设。到1969年下半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终告完工。

包括上海电机厂等十多家单位的上海机电企业也曾为争气工程添砖加瓦

1970年4月,数万台设备、数不清的零件联在了一起,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核动力系统建成。5月1日,陆上模式堆开始试车,并在当年6月份实现了首次热临界。同时在4月初,远在造船厂的核潜艇首艇胜利完成了试水试验,经过两年多的建造,铺设了100多公里长的管线,安装了由数百家单位提供的2000多台各种设备,首艘核潜艇终于初具规模。

舾装中的1701艇

洛阳轴承厂为新艇提供了大量配套件

1970年12月26日,人们特意选择了毛主席诞辰日这一天,把中国人依靠自己力量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1701艇(即后来的401艇)送入水中。第二年的1971年4月,1701艇开始进行系泊试验。9月初,核潜艇完成码头系泊试验,1971年夏天,首艇的核动力装置首次实现了热临界,7月1日首次实现了艇载核堆核动力发电。1972年8月15日,在经过一系列缜密细致的检验和测试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驶向试验海区,开始进行航行试验。

1701艇在航行试验中

1974年8月1日,经过多次成功完成试验任务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军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号召全体指战员“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这光荣的“长征一号”,就是服役于今天停泊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的401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