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劉永坦院士:性格如俠士,最愛聽貝多芬

性格如俠士一般的劉永坦是個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歡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他常常感到,交響樂的音符和雷達發射出的波束相融在一起,是他生活的交響曲。

當那項原計劃十年才能完成的“新型雷達技術”,僅僅八年就以“居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評價劃上圓滿句號時,難得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陶醉一下的劉永坦,又在謀劃着將“新型雷達成果”變成型號裝備海軍。這一次,他知道至少再需要八年!

雷達被稱爲現代戰爭中的“千里眼”,對戰爭的進程和勝負起着關鍵性作用。然而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常規岸基微波預警雷達存在所謂的“盲區”,最多隻能探測40公里範圍內的水面艦艇及飛行目標。

此外,隨着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對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充分開發和有效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不少國家競相投入鉅額資金研發新體制雷達,力圖使“千里眼”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作爲新體制雷達的傑出代表,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HFSWR)利用高頻電磁波沿海面繞射傳播的特性,可實現對數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艦船目標和超低空飛行目標進行超視距探測。這些普通雷達無法企及的優勢,在我國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領銜設計這款“看得遠、捕得快、跟得牢”新型雷達的“首席專家”,正是剛剛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劉永坦院士。

開創中國新型雷達的之路

1979年6月,劉永坦到英國進修和工作。在伯明翰大學期間,他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雷達雖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世界上不少國家因此致力研製新體制雷達,從而使“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中國也必須要發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金秋,學成歸來的劉永坦,來不及洗去征塵,便匆匆趕到哈工大實驗室。他心中有個大膽的設想——他要開創一條中國新型雷達的之路。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劉永坦院士:性格如俠士,最愛聽貝多芬

十年磨一劍。1992年初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伴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名單的赫然公佈,一個劍眉朗目、臉上透着英氣的中年男子,氣度不凡地走上領獎臺,他就是時年56歲的劉永坦。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被實踐證實並得以豐富發展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只有這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纔是我們完成創新科研工作的指導方針。”研究成果雖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劉永坦覺得還遠遠不夠。他告訴團隊成員們,倘若成果不能變成真正的應用,那對國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一定要把實驗室裏的成果變成真正的應用。”在劉永坦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激勵下,團隊成員竟然全部義無反顧地做出了全力支持的決定。

爲了節約時間和經費,劉永坦把隊伍拉到離試驗場地最近的廢棄民房裏,現場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們常常一待就是幾個月。爲了儘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國防應用,他們時常喫睡在現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連熬幾個晝夜……

“新體制雷達項目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對國家、學校、專業和人才培養都意義非凡,我們壓力很大,但必須做好。”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准正式立項,哈工大作爲總體單位承擔研製工作,這在國內高校中還是首次。

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要求,又是10餘年的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劉永坦爲之不懈奮鬥的新體制雷達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爲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對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的諸多威脅提供了有效的對抗技術措施,而且比其他技術造價低,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不拘一格培養人、造就人

劉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同時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還是一位伯樂。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劉永坦院士:性格如俠士,最愛聽貝多芬

劉永坦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講授過專業數學、電工基礎等10多門課程,從教生涯長達60年。

開始率領團隊進軍新體制雷達研究之後,作爲主帥,劉永坦承擔着比別人更加繁重的工作,特別是在基地做試驗的勞動強度也遠非常人可比,並且常常由於趕不上喫飯而用麪包充飢,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超負荷的腦力和體力付出,鐵打的漢子也會被擊倒,疼痛難忍的腰間盤突出曾讓他幾個月難以行走。

有一年,哈爾濱春寒料峭,他舊病復發,腰像是斷了一樣疼,卻仍然堅守教學崗位,照常默默地忍住劇痛爲學生講課,旁聽青年教師試講課……直到有一次從課堂上下來,一位研究生髮現他臉色蒼白,知道老師病痛又突發了,纔不顧反對,扶着他打傘冒雨送他回了家。

在家養病的日子裏,劉永坦又多次讓教研室的老師把研究生邀請到自己家裏來,和學子一起討論論文的修改,並給予精心指點。

“堅持你的理念,努力實踐,克服途中的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劉永坦培養研究生更看重學生本身的學習願望、做科研的熱情和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

他將強大祖國國防作爲畢生追求和堅守,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他也反對學生選那些華而不實、脫離國防與經濟建設的“空題目”,主張“真刀實槍放到真實的環境裏去鍛鍊”。他的博士研究生們的課題都來自具體科研實踐,都是國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我的論文從選題到最後完成,無不凝聚着劉老師的心血。劉老師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都使我受益匪淺,從劉老師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難以學到的東西。”在劉永坦的指導下,博士生謝俊好的學位論文榮獲200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雄關漫道,永不懈怠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劉永坦院士:性格如俠士,最愛聽貝多芬

進入新世紀後,已經不再擔當所長、總指揮、總設計師的劉永坦,將接力棒傳遞到年輕人手中。

“獲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時,劉老師要把我的名字寫在第一位,我堅決不同意。因爲我明白劉老師是自始至終的核心,他的付出最大。我也知道,新體制雷達是他一輩子的夢想,對他來說能夠堅持一輩子做一件事,能夠把夢想轉化爲現實,就已經是給他的最大獎勵了,其他的榮譽,對他而言都不再重要。”許榮慶是劉永坦評上博士生導師之後招收的第一個博士。

作爲項目後期的總指揮,他表示,在項目最艱難的前期階段恩師毅然扛起了大旗,帶領着大家以開荒的精神前行,到後期即便是他轉到幕後把後輩推到前面,也仍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

對於團隊成員和學生,他從來不“許願”,卻總是盡己所能地去觀察、去愛護、去培養。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不僅使8人破格晉升教授,同時還使團隊中出色的青年教師被評爲“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迄今爲止,他已培養研究生80多名,其中獲博士學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兩院院士、大學校長和國家級專家等爲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他的很多學生已成爲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電子對抗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必須志存高遠,大膽創新,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攻佔世界前沿高地,打敗那些科研實踐中遇到的‘攔路虎’;必須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畏艱險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達到光輝的頂點。”劉永坦常說,創新跟學風聯繫最密切,不能模棱兩可做事情,必須嚴格。只有做到“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學懂了、弄透了,才能法無定法,不拘一格去創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