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夏天,文達學校學生在戶外捕捉昆蟲。2017年秋天,上海文達學校成立“蟲蟲實驗室”,以上海本土昆蟲爲研究對象,展示昆蟲生境標本,呈現它們在沙漠、落葉層、河灘等生態環境中的真實狀態。

“蟲蟲實驗室”成立不到兩年,上海這所小學的學生愛上大自然

2017年冬天,文達學校學生在“蟲蟲實驗室”製作標本。上海市文達學校 供圖

兩個星期前,五年級的單楠烜在學校科普徵文比賽中奪得了一等獎。

那是一篇科幻文,講述昆蟲如何作用於環境,節水環保。這篇文章還獲得了渴望宣言“絲綢之路”挑戰青少年節水大賽三等獎。

過去,人們對蟲的印象是可怕、醜陋,有害的……如今,這在上海市文達學校小朋友心中已有所改觀。

“蟲蟲實驗室”成立不到兩年,上海這所小學的學生愛上大自然

2018年春天,學生和他們製作的昆蟲標本合影。

2017年秋天,上海文達學校成立“蟲蟲實驗室”,以上海本土昆蟲爲研究對象,展示昆蟲生境標本,呈現它們在沙漠、落葉層、河灘等生態環境中的真實狀態。很多學生報名加入“實驗室”,他們通過觀察生命的過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019年5月20日,上海師範大學師資博士後彭中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表示,全世界已發現的昆蟲有100萬種,十分之一生活在中國境內,但仍有更多物種至今沒有被發現。

事實上,昆蟲不只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壽命短,它們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在文達學校校長黃曉峯看來,通過對昆蟲的研究,孩子們能引申到對水質、土質和空氣質量的關注,從而積累對科技的認識,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蟲蟲實驗室”成立不到兩年,上海這所小學的學生愛上大自然

2018年的一個深夜,學生在戶外捕捉昆蟲。

“蟲蟲實驗室”

王偉宗碩士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初中生物教育專業,是“蟲蟲實驗室”的負責人。他記得,剛開始時,一些女生對昆蟲既好奇又害怕。

他想到一個辦法,讓她們先了解熟悉的昆蟲,比如蜻蜓、蝴蝶等,再發展到金龜子、豆鳥…… 至今一些學生認識了幾十種昆蟲。

女生孫孕玥從小喜歡蝴蝶,每到春天,花兒爭相開放,蝴蝶翩翩起舞時,父親就帶着她一起抓蝴蝶。

加入“蟲蟲實驗室”後,她經常參加活動,認識了很多昆蟲,比如天牛、金龜子……也不再害怕它們。

王偉宗發現,多數男生喜歡甲蟲,女生喜歡蝴蝶。

實驗室在四樓寬敞明亮,裏面擺放着各種標本、植物,以及學生領養的獨角仙(一種甲蟲)。那是2018年夏天,王偉宗和學生在安徽橫山一起捕抓的4只成蟲產下的80多條幼蟲。

每條幼蟲都有自己的名字,學生一個月給它們換一次土。

每次換土時,他們會把蟲子拿出來,捏一捏,看它是否長大了,隨後放進瓶子裏,期待下一次見面。

在一些學生眼裏,獨角仙既是寵物,又是自己的小夥伴。

“蟲蟲實驗室”成立不到兩年,上海這所小學的學生愛上大自然

2018年夏天,文達學校學生在戶外捕捉昆蟲。

觀察日記

三年級下學期,9歲的單楠烜從學校帶回一個盒子,裏面裝有六隻蠶寶寶,白白胖胖的,非常可愛。

單楠烜每天觀察它們,看它們怎麼喫桑葉,聽它們發出滋滋的聲響,甚至研究它們的糞便。

自那時候起,他開始堅持寫觀察日記,把蠶寶寶每天的變化寫進本子裏。

不愛看書的單楠烜,從此讓媽媽買科普書籍,關於恐龍、昆蟲……他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後還在書上做滿了筆記。

他的母親李慶發現,單楠烜變了,他每次出去玩,不再喜歡玩遊樂場,轉而關心周邊的環境。

有一次,李慶帶他去公園玩,單楠烜發現了一隻蟲子,他非常興奮,摘了一片樹葉。他用樹葉引逗蟲子,把它引入準備好的空礦泉水瓶中,再把蓋子蓋上。

李慶很驚訝,問他是誰教的,他自豪地說是老師教的。

“蟲蟲實驗室”成立不到兩年,上海這所小學的學生愛上大自然

上海市文達學校“蟲蟲實驗室”。

單楠烜所在的文達學校位上海市桃浦鎮,後者曾是上海著名的老工業區,如今轉型發展成爲生態環保板塊。

兩年來,單楠烜放學後,只要作業不多,就會到小區內捕捉昆蟲。有時候,他把抓到的昆蟲帶去學校,做成標本後,又帶回來給父母和弟弟看。

李慶很欣慰,這個不喜歡畫畫、音樂的小男孩,終於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環境監測器”

上海市文達學校臨近一條寬約五米的金光河。每到春天,河裏水草豐茂,生機盎然,孕育出各種昆蟲。

爲了讓學生了解周邊環境,2018年夏天,王偉宗帶領十幾個學生,在金光河及其周圍,進行爲期一個月的蜻蜓採集和調研。

那段時間驕陽似火。孫孕玥記得,一天下午,她和同學一起去河邊拍照,太陽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水面各種顏色的蜻蜓飛來飛去。

持續一個月後,他們得出了調查結果:金光河是附近蜻蜓的主要生境,羣落大小在800-1500只內,有黃蜻、紅蜻,碧偉蜓、狹腹蜻蜓等。

此外,調查還發現,河裏有藻類生長,證明河水質量較好,但水生昆蟲種類少,河道內食物鏈簡單。

學生把調查結果發給了周邊的居民,他們提出“增加沿河岸植物種類”的建議,並倡導大家停止垂釣活動。

小小的昆蟲,成爲了敏銳的“環境監測器”。

作爲上海普陀區“最美校園”之一,文達學校通過科技與環境的結合,走出了一條特色科技教育之路。

據上海市普陀區教體局宣傳部負責人介紹, 5月27日,普陀區教育系統科技節即將開幕,開幕式就在文達學校舉辦,屆時學校還將開展一系列有關生態環境的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