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金甩开了袁崇焕的辽军,一往无前,十四日到三河,十五日到通州,分兵攻击在顺义的宣大军。北京基本就在蓟州的正西方向,后金走的就是一路向西的路线,除了分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顺义外,主力走的都是两点成一直线的行军路线,按袁崇焕所拟定的方向走,要在前面截住后金军队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北京城见了。

满桂在京师保卫战中打得很激烈,血染征袍,袁崇焕的表现差强人意

后金甩开了袁崇焕的辽军,一往无前,十四日到三河,十五日到通州,分兵攻击在顺义的宣大军。

通州距离北京实在太近了,只有短短的四十里,惊慌失措的百姓纷纷逃向京都,京城的士民全都震惊呆了。

也是这一天,十一月十五日,朝廷终于收到了袁崇焕那一封写有“必不令越蓟西一步”豪言壮语的奏章。

在袁崇焕那一粒定心丸的作用下,虽然整个京城已经沸反盈天,但兵部还蒙在鼓里。

倒是在深宫里的崇祯收到了点风声,移书询问兵部,王洽坦然答道:“止闻在蓟,不闻在通。”(《崇祯长编》卷二十九)

这可真是要命啊(事后证明,因为这个,也真要了王洽的命)。

听了王洽的汇报,崇祯放心了,暂时的。

按照《辽师入卫纪事》里的说法,袁崇焕是十一月十四日才知道后金越过蓟门天险的,顿时感觉天要塌了,赶紧奋起直追。

往哪儿追?往西南方向的河西务追。

这下没救了。

北京基本就在蓟州的正西方向,后金走的就是一路向西的路线,除了分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顺义外,主力走的都是两点成一直线的行军路线,按袁崇焕所拟定的方向走,要在前面截住后金军队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北京城见了。

打个比喻,从蓟门到北京,后金走的是弓弦路,而袁崇焕走的是弓背路,二者不交叉,看不出袁崇焕有半点阻截后金军队的意思,反倒像故意让出一条道让后金更加畅通无阻似的。

在河西务,袁崇焕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副总兵周文郁提出:“我军只宜向敌军靠拢,不宜入都城。且敌军在通州,我军屯张家湾,二者相距十五里,我军可在河西务用餐,敌军有破绽则迅速出击,敌军防备严密则再寻找战机,这才是万全之策。”(原文见《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周文郁说的是对的,原本,外镇之兵,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而关宁军的主要任务是拦截敌军于京城之外,怎么可以先敌军一步到达京师呢?!

袁崇焕说:“周君所说极是。只是小弟担心逆奴狡诈,再出现蓟州阴遁一幕,避开我军,不与我战,潜袭都城,则都城百年未经烽烟,人心一旦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原文见周文郁所著《边事小纪》卷一)

想了想,又说:“君父有急,管不了许多,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原文见《边事小纪》卷一)

会议结束,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

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崇祯已经下令他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不放在心上。现在又放弃了周文郁屯军张家湾的建议,擅自率部进京,可谓昏招迭出,步步皆错。

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在顺义被击溃后,会兵一处,退保北京,十一月十六日,到达北京外城,驻军于德胜门。

十一月十七日晚,袁崇焕赶到左安门。

北京内城共有九门,其南中为正阳门(前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城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城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城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北京外城一共有七门,其南面中为永定门、左右两侧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有广渠门、东便门;西面有广宁门、西便门。

左安门在东,德胜门在北,另外南面为永定门、西面为右安门。

对宣大军和关宁军,北京城内的人是有看法的。

宣大军行程近一千里,长途跋涉,中途又遭受后金袭击,伤亡惨重;而关宁军从山海关到北京不过三百里路,其先赴蓟,却没有与后金交战,其后又取道河西务,毫无堵截敌军于途中意图,避开敌军奔赴京城,民间有一种声音,认为后金是由袁崇焕带来的,其目的,就是想胁迫崇祯签城下之盟。

现在,袁崇焕的军队从东而来,屯驻在广渠门外;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从西北方向而来,驻扎在德胜门外。八旗兵从北面进抵京师后,皇太极驻幄在城北土城关以东,其两翼兵分别安营在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一带。

后金于十一月十七日到京郊牧马场,考虑到接着就是攻打明帝国的心脏北京,皇太极传令部队休整。

二十日,拔营起行,到达北京城北土城关东隅,两翼兵沿东北隅立营。

皇太极听说有大量明军集结在德胜门,于是亲率右翼诸贝勒,领白旗护军及蒙古兵杀往德胜门。

才走不远,又有探子回报,东南方向同样有明兵集结,便遣左翼贝勒莽古尔泰、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济格、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台吉豪格率白旗护军及蒙古兵前往牵制该部明军。自己继续率主力扑向德胜门。

离德胜门几里路,又有探子回报,德胜门的明军正是在顺义溃逃回来的宣大军。

皇太极于是传令:“炮手近前发炮火,等明军炮火一停,蒙古兵及红旗护军由西面进击,黄旗护军由侧面冲入。”(原文见《满文老档》)

蒙古兵及正红、正黄两旗护军得令,弩张剑拔,蓄势待发。

后金炮声一响,满桂、侯世禄两军施炮还击,一时间,炮声隆隆,惊天动地。

北京城内的士民听到炮声,无不变色。

北京城作为大明王朝的都城,虽然高大雄伟,城墙坚固,但毕竟已有近二百年未历兵火,城防疏薄单弱,负责守城的京师警备军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仪仗队,作战能力低下,兵科给事中陶崇道前两天检查京城火器,竟然发现,城楼兵器房中的许多火器“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向将领讨教,皆各茫然;向士卒咨询,百无一识(《崇祯长编》)这会儿听到城外炮声震天,守城士兵一个个引颈张望。

而两军大炮对攻稍歇,后金正红旗护军及蒙古兵及从西面突击,正黄旗护军从旁冲杀,两路并进,将明军“填拥于狭隘处,尽歼之”。侯世禄看见后金军来势凶猛,怯意大生,竟然引兵避敌,其手下兵众一哄而散。

城上明军看见后金冲突而西,“如黑云万朵,挟迅风而驰,须臾已过”(《烈皇小识》卷二),尽皆骇然。

所幸满桂凶悍,领所部军往返驰骋,与后金军拼死搏斗,堪堪压住了阵脚。

一番恶战下来,“满桂身带重伤,血染征袍,所存仅三千人。”(《烈皇小识》卷二)而后金军已蜂拥杀至城下。

城上守军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奋勇弯弓,又发火炮,轰击敌军,以助满桂一臂之力。

城上城下的明军一齐努力,后金伤亡惨重,暂时退去。然而城上守军由于不熟悉用炮,竟然“误伤桂兵殆尽”,满桂领着残余的一百多人“负创卧关将军庙中。”(《国榷》、《崇祯实录》略同。)

德胜门前的大战告一段落。

那边,莽古尔泰等人所率左翼军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莽古尔泰等人向东南方向绕行了一阵,没发现明军踪影,便“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清实录》),而留大部队原地驻扎。

到了广渠门外,他们才知道遇上了袁崇焕的关宁军。

莽古尔泰根本不把袁崇焕放在眼里,竟然将仅有的两千人分为三队,中路猛击,两翼包抄,同时杀上。

而袁崇焕一军,已经早早布好了阵形,等候多时。

负责镇守南面的是祖大寿的正兵,大将王承等人列阵于西北,袁崇焕和山海关副总兵周文郁守在正西方向,虚东而待敌。

后金诸贝勒中,豪格是出了名的急先锋,骤马而进,正与祖大寿部狭路相逢,两军士兵均操起家伙呐喊厮杀。

祖大寿兵多,豪格人少,两军刚一接战,后金军就有溃散之象。

后金猛将阿巴泰带少数骑兵正杀得起劲,突然被明军骑兵一冲,就与豪格分隔开了,顿时心慌,又看明军势大,于是一扭马头,急绕阵而走。

在他后面的阿济格一看他想做逃兵,催马赶来,大声叱骂,“鞭其马颈”(《清实录》),想要阻止他,但阿巴泰不管不顾,跃马奔北,而他所走的北面,正有明将承胤引军挡住去路。

阿巴泰立马无措,正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承胤却畏敌如虎,见了后金兵冲来,竟“徙阵南避”(《辽师入卫纪事》)不战而遁,阿巴泰遂引军径闯西面。

守在西面的是袁崇焕和山海关副总兵周文郁。

后金骑兵来势奇快,有一名悍将竟然驰至袁崇焕前面,抡刀就砍,幸有明军偏将袁升高举刀架隔,“刃相对而折”(《辽师入卫纪事》),袁崇焕才躲过一劫,饶是如此,也惊心动魄,吓出一身冷汗。

后金豪格一军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清实录》),而莽古尔泰、阿济格等人也已三路合击,杀到一处。

后金战骑驰骋突击,矢如雨下。

作为明军的主帅,袁崇焕和周文郁均“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双方互相恶斗,“杀伤相当”(《明史》)。

毕竟明军势大(九千),后金骑兵只有两千人,不敢恋战,很快收兵。

按照《辽师入卫纪事》的说法:“此一战,自午时至酉时,麋战三个时辰,杀贼千人以上,其中重伤东奴伪六王子和蒙古著名酋长都令。我军亦有数百名士兵伤亡。以往,战后论功,多以割敌人首级多寡为标准,以致于士兵在战场上只顾着收割敌人首级不能扩大战果。袁督师深感陈规陋习贻误战事,于开战前与将士相约,只期望尽歼敌军为要,不许割死尸首级,故将士得一意剿杀,以获此胜。”

虽说在战斗紧要关头,不能因为争割人头而致贻误战机,但考虑到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眼看后金已撤,是可以从容收割留在地上的敌尸进行统计的,可惜事后论功,却一个首级也没能上交,怀疑有夸大战功的可能——不是普通的夸大,是惊人的夸大——后金也就两千骑军投入战斗,关宁军却“杀贼千人以上”!

经过十一月二十日在德胜门前的大战,皇太极暂时停止了进攻,二十二日“遣归降之王太监赍议和书致明帝”,要崇祯签订城下之盟,其本人则“率诸贝勒及护军,环视北京城。”(《满文老档》)

然而,大明上下都不敢掉以轻心,全民皆兵,严阵以待。

二十三日,皇太极依然没有发动进攻,他还做出了个奇怪的动作,全军移营南海子(南苑)。

崇祯沉不住气了,鉴于满桂一军伤亡严重,于是传手谕给袁崇焕“令速进兵”《辽师入卫纪事》),要袁崇焕出兵驱敌。

实际上,“崇焕固自任灭敌。一旦胡骑充斥。惟死战庶足赎”(《国榷》),可是袁崇焕自己却有多方考虑,顿兵不战。

既然袁崇焕不肯采取行动,崇祯决定召见袁崇焕。

(以上为覃仕勇长篇通俗历史书《奏折上的晚明》节选,欲知上下文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