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金甩開了袁崇煥的遼軍,一往無前,十四日到三河,十五日到通州,分兵攻擊在順義的宣大軍。北京基本就在薊州的正西方向,後金走的就是一路向西的路線,除了分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順義外,主力走的都是兩點成一直線的行軍路線,按袁崇煥所擬定的方向走,要在前面截住後金軍隊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北京城見了。

滿桂在京師保衛戰中打得很激烈,血染徵袍,袁崇煥的表現差強人意

後金甩開了袁崇煥的遼軍,一往無前,十四日到三河,十五日到通州,分兵攻擊在順義的宣大軍。

通州距離北京實在太近了,只有短短的四十里,驚慌失措的百姓紛紛逃向京都,京城的士民全都震驚呆了。

也是這一天,十一月十五日,朝廷終於收到了袁崇煥那一封寫有“必不令越薊西一步”豪言壯語的奏章。

在袁崇煥那一粒定心丸的作用下,雖然整個京城已經沸反盈天,但兵部還矇在鼓裏。

倒是在深宮裏的崇禎收到了點風聲,移書詢問兵部,王洽坦然答道:“止聞在薊,不聞在通。”(《崇禎長編》卷二十九)

這可真是要命啊(事後證明,因爲這個,也真要了王洽的命)。

聽了王洽的彙報,崇禎放心了,暫時的。

按照《遼師入衛紀事》裏的說法,袁崇煥是十一月十四日才知道後金越過薊門天險的,頓時感覺天要塌了,趕緊奮起直追。

往哪兒追?往西南方向的河西務追。

這下沒救了。

北京基本就在薊州的正西方向,後金走的就是一路向西的路線,除了分一部分兵力去攻打順義外,主力走的都是兩點成一直線的行軍路線,按袁崇煥所擬定的方向走,要在前面截住後金軍隊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在北京城見了。

打個比喻,從薊門到北京,後金走的是弓弦路,而袁崇煥走的是弓背路,二者不交叉,看不出袁崇煥有半點阻截後金軍隊的意思,反倒像故意讓出一條道讓後金更加暢通無阻似的。

在河西務,袁崇煥舉行了一次軍事會議,副總兵周文鬱提出:“我軍只宜向敵軍靠攏,不宜入都城。且敵軍在通州,我軍屯張家灣,二者相距十五里,我軍可在河西務用餐,敵軍有破綻則迅速出擊,敵軍防備嚴密則再尋找戰機,這纔是萬全之策。”(原文見《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周文鬱說的是對的,原本,外鎮之兵,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而關寧軍的主要任務是攔截敵軍於京城之外,怎麼可以先敵軍一步到達京師呢?!

袁崇煥說:“周君所說極是。只是小弟擔心逆奴狡詐,再出現薊州陰遁一幕,避開我軍,不與我戰,潛襲都城,則都城百年未經烽煙,人心一旦動搖,後果不堪設想”。 (原文見周文鬱所著《邊事小紀》卷一)

想了想,又說:“君父有急,管不了許多,苟得濟事,雖死無憾。”(原文見《邊事小紀》卷一)

會議結束,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120裏,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於十九日抵達北京外城廣渠門外。

其實,袁崇煥統兵入薊時,崇禎已經下令他不得越薊州一步,而他竟然毫不放在心上。現在又放棄了周文鬱屯軍張家灣的建議,擅自率部進京,可謂昏招迭出,步步皆錯。

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在順義被擊潰後,會兵一處,退保北京,十一月十六日,到達北京外城,駐軍於德勝門。

十一月十七日晚,袁崇煥趕到左安門。

北京內城共有九門,其南中爲正陽門(前門)、東爲崇文門、西爲宣武門,東城南爲朝陽門、北爲東直門,西城南爲阜成門、北爲西直門,北城東爲安定門、西爲德勝門;

北京外城一共有七門,其南面中爲永定門、左右兩側爲左安門、西爲右安門;東面有廣渠門、東便門;西面有廣寧門、西便門。

左安門在東,德勝門在北,另外南面爲永定門、西面爲右安門。

對宣大軍和關寧軍,北京城內的人是有看法的。

宣大軍行程近一千里,長途跋涉,中途又遭受後金襲擊,傷亡慘重;而關寧軍從山海關到北京不過三百里路,其先赴薊,卻沒有與後金交戰,其後又取道河西務,毫無堵截敵軍於途中意圖,避開敵軍奔赴京城,民間有一種聲音,認爲後金是由袁崇煥帶來的,其目的,就是想脅迫崇禎籤城下之盟。

現在,袁崇煥的軍隊從東而來,屯駐在廣渠門外;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從西北方向而來,駐紮在德勝門外。八旗兵從北面進抵京師後,皇太極駐幄在城北土城關以東,其兩翼兵分別安營在德勝門外至安定門外一帶。

後金於十一月十七日到京郊牧馬場,考慮到接着就是攻打明帝國的心臟北京,皇太極傳令部隊休整。

二十日,拔營起行,到達北京城北土城關東隅,兩翼兵沿東北隅立營。

皇太極聽說有大量明軍集結在德勝門,於是親率右翼諸貝勒,領白旗護軍及蒙古兵殺往德勝門。

才走不遠,又有探子回報,東南方向同樣有明兵集結,便遣左翼貝勒莽古爾泰、臺吉阿巴泰、臺吉阿濟格、墨爾根戴青、額爾克楚虎爾、臺吉豪格率白旗護軍及蒙古兵前往牽制該部明軍。自己繼續率主力撲向德勝門。

離德勝門幾里路,又有探子回報,德勝門的明軍正是在順義潰逃回來的宣大軍。

皇太極於是傳令:“炮手近前發炮火,等明軍炮火一停,蒙古兵及紅旗護軍由西面進擊,黃旗護軍由側面衝入。”(原文見《滿文老檔》)

蒙古兵及正紅、正黃兩旗護軍得令,弩張劍拔,蓄勢待發。

後金炮聲一響,滿桂、侯世祿兩軍施炮還擊,一時間,炮聲隆隆,驚天動地。

北京城內的士民聽到炮聲,無不變色。

北京城作爲大明王朝的都城,雖然高大雄偉,城牆堅固,但畢竟已有近二百年未歷兵火,城防疏薄單弱,負責守城的京師警備軍成了一支名副其實的儀仗隊,作戰能力低下,兵科給事中陶崇道前兩天檢查京城火器,竟然發現,城樓兵器房中的許多火器“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向將領討教,皆各茫然;向士卒諮詢,百無一識(《崇禎長編》)這會兒聽到城外炮聲震天,守城士兵一個個引頸張望。

而兩軍大炮對攻稍歇,後金正紅旗護軍及蒙古兵及從西面突擊,正黃旗護軍從旁衝殺,兩路並進,將明軍“填擁於狹隘處,盡殲之”。侯世祿看見後金軍來勢兇猛,怯意大生,竟然引兵避敵,其手下兵衆一鬨而散。

城上明軍看見後金衝突而西,“如黑雲萬朵,挾迅風而馳,須臾已過”(《烈皇小識》卷二),盡皆駭然。

所幸滿桂兇悍,領所部軍往返馳騁,與後金軍拼死搏鬥,堪堪壓住了陣腳。

一番惡戰下來,“滿桂身帶重傷,血染徵袍,所存僅三千人。”(《烈皇小識》卷二)而後金軍已蜂擁殺至城下。

城上守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奮勇彎弓,又發火炮,轟擊敵軍,以助滿桂一臂之力。

城上城下的明軍一齊努力,後金傷亡慘重,暫時退去。然而城上守軍由於不熟悉用炮,竟然“誤傷桂兵殆盡”,滿桂領着殘餘的一百多人“負創臥關將軍廟中。”(《國榷》、《崇禎實錄》略同。)

德勝門前的大戰告一段落。

那邊,莽古爾泰等人所率左翼軍的戰鬥纔剛剛開始。

莽古爾泰等人向東南方向繞行了一陣,沒發現明軍蹤影,便“止以護軍,及蒙古兵二千往”(《清實錄》),而留大部隊原地駐紮。

到了廣渠門外,他們才知道遇上了袁崇煥的關寧軍。

莽古爾泰根本不把袁崇煥放在眼裏,竟然將僅有的兩千人分爲三隊,中路猛擊,兩翼包抄,同時殺上。

而袁崇煥一軍,已經早早布好了陣形,等候多時。

負責鎮守南面的是祖大壽的正兵,大將王承等人列陣於西北,袁崇煥和山海關副總兵周文鬱守在正西方向,虛東而待敵。

後金諸貝勒中,豪格是出了名的急先鋒,驟馬而進,正與祖大壽部狹路相逢,兩軍士兵均操起傢伙吶喊廝殺。

祖大壽兵多,豪格人少,兩軍剛一接戰,後金軍就有潰散之象。

後金猛將阿巴泰帶少數騎兵正殺得起勁,突然被明軍騎兵一衝,就與豪格分隔開了,頓時心慌,又看明軍勢大,於是一扭馬頭,急繞陣而走。

在他後面的阿濟格一看他想做逃兵,催馬趕來,大聲叱罵,“鞭其馬頸”(《清實錄》),想要阻止他,但阿巴泰不管不顧,躍馬奔北,而他所走的北面,正有明將承胤引軍擋住去路。

阿巴泰立馬無措,正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承胤卻畏敵如虎,見了後金兵衝來,竟“徙陣南避”(《遼師入衛紀事》)不戰而遁,阿巴泰遂引軍徑闖西面。

守在西面的是袁崇煥和山海關副總兵周文鬱。

後金騎兵來勢奇快,有一名悍將竟然馳至袁崇煥前面,掄刀就砍,幸有明軍偏將袁升高舉刀架隔,“刃相對而折”(《遼師入衛紀事》),袁崇煥才躲過一劫,饒是如此,也驚心動魄,嚇出一身冷汗。

後金豪格一軍獨趨右偏,“敗其伏兵,追殺至城壕”(《清實錄》),而莽古爾泰、阿濟格等人也已三路合擊,殺到一處。

後金戰騎馳騁突擊,矢如雨下。

作爲明軍的主帥,袁崇煥和周文鬱均“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

雙方互相惡鬥,“殺傷相當”(《明史》)。

畢竟明軍勢大(九千),後金騎兵只有兩千人,不敢戀戰,很快收兵。

按照《遼師入衛紀事》的說法:“此一戰,自午時至酉時,麋戰三個時辰,殺賊千人以上,其中重傷東奴僞六王子和蒙古著名酋長都令。我軍亦有數百名士兵傷亡。以往,戰後論功,多以割敵人首級多寡爲標準,以致於士兵在戰場上只顧着收割敵人首級不能擴大戰果。袁督師深感陳規陋習貽誤戰事,於開戰前與將士相約,只期望盡殲敵軍爲要,不許割死屍首級,故將士得一意剿殺,以獲此勝。”

雖說在戰鬥緊要關頭,不能因爲爭割人頭而致貽誤戰機,但考慮到是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眼看後金已撤,是可以從容收割留在地上的敵屍進行統計的,可惜事後論功,卻一個首級也沒能上交,懷疑有誇大戰功的可能——不是普通的誇大,是驚人的誇大——後金也就兩千騎軍投入戰鬥,關寧軍卻“殺賊千人以上”!

經過十一月二十日在德勝門前的大戰,皇太極暫時停止了進攻,二十二日“遣歸降之王太監齎議和書致明帝”,要崇禎簽訂城下之盟,其本人則“率諸貝勒及護軍,環視北京城。”(《滿文老檔》)

然而,大明上下都不敢掉以輕心,全民皆兵,嚴陣以待。

二十三日,皇太極依然沒有發動進攻,他還做出了個奇怪的動作,全軍移營南海子(南苑)。

崇禎沉不住氣了,鑑於滿桂一軍傷亡嚴重,於是傳手諭給袁崇煥“令速進兵”《遼師入衛紀事》),要袁崇煥出兵驅敵。

實際上,“崇煥固自任滅敵。一旦胡騎充斥。惟死戰庶足贖”(《國榷》),可是袁崇煥自己卻有多方考慮,頓兵不戰。

既然袁崇煥不肯採取行動,崇禎決定召見袁崇煥。

(以上爲覃仕勇長篇通俗歷史書《奏摺上的晚明》節選,欲知上下文內容,請到專欄閱讀全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