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金壁:三戒以偏概全——评李零称孔子为“丧家狗”(讲国学者三戒之三)

李零把他讲《论语》的书命名为《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并在序中解释说:

《丧家狗——我读〈论语〉》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 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丧家狗——我读〈论语〉》

如果光看书名,你会觉得,李零是在骂孔子。可看了序,又似乎觉得李零并非否定孔子,他明明是在赞颂孔子嘛!况且你会怀疑,自己错怪了李零:孔子自己承认是丧家狗,还怪李零如此说吗?李零只不过“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其实,李零是有意无意地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韩诗外传》卷九所载与此大致相同(有人以为不同,那是对“独辞丧家之狗”一句产生了误解。“辞”乃“说解”之义,非“拒绝”之义)。

我的理解是:郑人说孔子的形貌像尧、皋陶、子产、禹等,然而却瘦瘦的像个丧家之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转告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说我的形貌像圣贤,不对;可说我像个丧家之狗,是这样啊,是这样啊!”

据集解引魏王肃说:“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于乱世,道不得行,故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覆正平本论语集解》

原来,“丧家之狗”是指死了人的家养的狗,因主人悲哀,又忙于丧事,无心喂养它,故饥饿狼狈而不得意。郑人以此讥讽孔子无人赏识,狼狈不堪。

“丧家之狗”的“丧”要读sāng,是丧事之义。“丧(sāng)家之狗”只讽刺其狼狈,并无太深的贬意。

这也是因为我国古代对狗并不很歧视。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定天下后,论功行赏,群臣争功。髙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所食邑多。功臣都不服气,说,我们披坚执锐,身经百战,攻城略地,萧何没有汗马之劳,只靠文墨议论,为何反居我们之上?

髙祖说,譬如打猎,追杀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兽处的是人。你们只能获得走兽,是狗的功劳;而萧何是发现踪迹、指示兽处的,是人的功劳。群臣都服气,无人因髙祖把自己比作狗而不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孔子像

“狡兔死,走狗烹”,喻天下定而功臣亡,也无贬当事者之意。所以孔子听人说自己像个丧(sāng)家之狗,觉得比喻很形象,故欣然而笑,承认自己现状确实很狼狈,倒表现了他的豁达大度与幽默感。

可这个成语用来用去,就变成了“丧(sàng)家之狗”,丧(sàng)是丧失之义,其狼狈状更甚——丧(sāng)家之狗毕竟还有家,只是家人居丧,无心关照它而已,过些日子便会恢复原状;丧(sàng)家之狗可是连家都没了,变成野狗了,其比喻义之讥讽、鄙薄意味岂不更甚?

李零先生是研究古代典籍的学者,普通人不知道此处当读为“丧(sāng)家之狗”,情有可原;李零先生为什么也混同一谈?如真的不知,是偶尔忽略;如明知而故为,那又为什么?

况且加上时代推移,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益陵夷,“行同狗彘”、“狗男女”、“猪狗不如”的骂人话不绝于耳,凡带“狗”字的成语几乎没有不带有强烈贬义的了,“丧(sàng)家之狗”又何能幸免!这是每个懂汉语的人的共识。

鲁迅、梁实秋

尤有甚者,“丧(sàng)家之狗”经鲁迅先生大手笔,化为一篇妙文之题目——《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痛骂其论敌梁实秋。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谁人不知?经此番点染,“丧(sàng)家之狗”的名声在现代中国简直是无可救药了。

而当代学者李零先生却用此语喻孔子,恰当吗?观其序言,称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样的人,是一个真诚而带迂腐气的学者,具有正义感的哲人。李零先生却用带有强烈贬义的“丧(sàng)家之狗”来比喻他,这起码违背了使用成语的常识。“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宋刊本《论语注疏》

愚以为,这是李零先生有意无意地歪曲“孔子本人的想法”,并为自己的谬说寻找借口。

不是这样吗?我们看到的事实是:

首先,孔子“承认自己是丧(sāng)家狗”,是有具体语言环境的:他不承认郑人说他的形貌像圣贤的那些话,而只承认郑人说他像“丧(sāng)家之狗”的话;

其次,他只有一次,在听到郑人说他的形貌像“丧(sāng)家之狗”时才承认自己像“丧(sāng)家之狗”,而在其他场合从未再说过自己像“丧(sāng)家之狗”;

再次,他只承认过一次自己像“丧(sāng)家之狗”,而从未说过自己像“丧(sàng)家之狗”。

由此言之,李零先生称孔子是“丧(sàng)家之狗”,“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了吗?非也!

康有为草书论语扇面

李零先生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个观点也太武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李零先生是中国人,不会不知道,狗在中国,除了上古,地位极低,声誉极差;不比西方,狗被人视为忠实朋友、家庭成员;那些“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怎么就得屈尊,“都是丧家狗”呢?

古今中外,“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可谓多矣,孔子不论,中国古代的隐士,道家、佛家,向往桃花源的陶渊明等人,外国有乌托邦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现代宗教人士,很多人在修来生。佛家把身体视为“臭皮囊”,连物质家园都不承认,更何况“精神家园”。

你说他们“都是丧家狗”,外国人倒不太在乎;而中国人是绝不会同意的,因为“丧(sàng)家狗”这个词的贬义太强烈了。

台湾孔子邮票

再说,虽说孔子恢复西周制度的政治理想与某些伦理观念,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可他某些进步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却在统治阶层部分人和知识分子乃至人民大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未得实现,就把文化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他潜心整理了大量古代典籍,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他在弟子群中如鱼得水,有重多的信仰者与拥护者,他也从文化教育事业中得到营养与快乐,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正是他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的写照吗?怎么能说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呢?

元刊覆宋本何晏《论语集解》

鲁迅先生有诗《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孔子这一生确实做了些错事,说了些错话,历代统治者利用他的名望与某些观点,做了不少麻醉、禁锢人们思想的坏事。

可孔子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了多大的贡献啊,他播下的“芳馨”不是比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多,他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影响不是比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大吗?用“丧(sàng)家狗”这个贬义词一言以蔽之,理智一点的中国人能同意吗?

冯超然绘孔子像

观其序即可知,李零先生书意不在诋毁孔子,而在公正评价,且对孔子肯定较多。但题目是书的内容的高度升华,“挂羊头卖狗肉”不可以,“挂狗头卖羊肉”独可乎?故作惊世骇俗之语,耸人听闻,致以偏概全,恐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矣!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