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来说,明式家具线脚主要用在边抹、枨条和腿足上,像架格这样的柜型家具,腿足线脚形成外围轮廓,自然对整体产生较大影响。由此说明传世黄花梨家具虽然精益求精,但也会合理考虑用料,在很难被看到的地方,几乎对美观不产生影响时,也会仅从结构强度的角度,采用合适尺寸的材料即可。

喜欢红木家具的朋友都知道,明式椅子、案子的种类很丰富,容易挑选到称心如意的器型;

而明式柜子的变化相对较少,很少有让人一眼难忘的柜型。

或许明式家具爱好者会反驳:难道经典的圆角柜、方角柜都被忽视了吗?

但实际上,在现代消费者眼中,它们属于古朴风格。

我们知道,现代研究将明式柜类家具分为柜子和架格,

但在古代传统家具发展中,文人参与设计,并不受任何归类的限制,

将不同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形式。

由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造型,这些器型大都随时间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但也有少数穿越数百年流传至今,它们的出现总是引来赞叹声一片,

这只清初黄花梨五层二门架格就是其中的一件。

从第一眼看,就能感受到它源于修长外表下的端庄、秀气:

高192宽95厘米,超过2:1的高宽比在柜类家具中并不多见。

如此细长的身形,却不显得摇摇欲坠或重心不稳,

这归功于均衡的布局和长方空间的堆砌。

还有,二门柜居中设计使视觉重心下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修长的外形往往会显得单薄,古代匠师通过线脚处理,巧妙的改善了这个问题。

架格的四根立柱、横枨、顺枨以及门框线脚统一规划,

但在细节上又不尽相同,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层次感。

就连光素无饰的侧板和门板也有讲究,

落堂踩鼓的造法将板面中央向外凸出,如同一副人鱼线、马甲线具足的好身材。线脚差异带来层次变化

美好的器物看着顺眼,又说不出什么原因,总之有感觉。

这种东西在现代红木家具中,被归结为“韵”,即形、材、艺、韵四要素中的最高境界。

比如这件清代初期的黄花梨二门架格,

几乎不事雕琢,仅凭横材、竖料和平板,组合出一件明韵十足的家具。

从器型结构来看,五块宽度相等、高度相似的长方形空间从下到上整齐罗列,

构思上并无奇巧之处。

然而目光所到之处,总能发现些许的不同,这便是线脚变化带来的效果。

一般来说,明式家具线脚主要用在边抹、枨条和腿足上,像架格这样的柜型家具,腿足线脚形成外围轮廓,自然对整体产生较大影响。

四根两米长的立柱,朝里的两面平直光素,仅在朝外的两面正中阴刻细皮条线,并在三面转角踩委角线,形成里外有别的方足线脚。

五层空间从上到下共六块隔板,均采用横、顺枨打槽的方式镶嵌,并以格肩榫与立柱连接。

又在枨条看面中间和转角,造与立柱相同的皮条线和委角线,从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完整线脚轮廓。

柜门边抹线脚也如法炮制,加上面心板落堂踩鼓造出的正方形凸线,

形成环环相扣、层层内收的线型图案,增添了几分步步紧的感觉。

另外,在光线斜射下,中间凹槽与转角委角带来的明暗变化使看面好似微微地外凸,

出现劈料做的效果,也使整体层次更加丰富,韵味悠长。五层格板三种穿带形式

大气、脱俗的造型,统一、协调的线脚设计,

使清初黄花梨五层二门架格显得修长秀雅,

现代红木家具形材艺韵的评判标准在这件传世家具上得到完美体现。

赞叹之余,也开始了对架格其他细节的探究。

由于没有柜门和侧板遮挡,虽然光源位于正上方,架格上层空间还是比较敞亮。

另外,架子通高两米,眼睛位置处于第四层下方,很容易看到顶层格板的安装方法有些不同。

从上到下,架格的主体结构由四根立柱用六道横、

顺枨榫卯连接而成,枨条上打槽装通长格板,每块板下设两根穿带。

从图上可以看到第四层格板下面的穿带,而顶板下方却没有,

这是为了简洁整齐的效果,顶层穿带安装在了格板的上方。

还有,第四层穿带下沿与枨条平齐,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

俯下身来对比,发现第二层的穿带略窄,用料较小,离枨条边缘还有一定距离。

由此说明传世黄花梨家具虽然精益求精,但也会合理考虑用料,在很难被看到的地方,几乎对美观不产生影响时,也会仅从结构强度的角度,采用合适尺寸的材料即可。

同时也可看出,现在黄花梨价格高昂,在古代也很珍贵。

除此之外,整件家具唯一的雕饰,是在底层横枨之下牙条的中间位置。

浮雕图案十分简洁,如果不是刻意搜寻,还不太容易被注意到。

另外,四足下端并不完整,大概是原有的铜足套因时间久远脱落遗失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