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聞網訊 饒蓓 鍾庭根 記者梁晟報道:“原來自己在家務農一年下來也就2000元左右收入,現在在這大棚裏工作,一個月就有近2000元收入。”近日,正在興國縣高興鎮高多蔬菜基地智能一體化溫控鋼架大棚內工作的貧困戶梁生英說道。

今年47歲的梁生英是興國縣高興鎮墩坵村村民,丈夫因病不能幹體力活,兒子還在上學,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擔全落在了梁生英一人肩上。

圖爲梁生英在大棚內工作。

2017年,興國縣引進江西蘇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項目,並和該基地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同年10月,梁生英進入該基地務工。

“每天上班8個小時,我從家騎車過來上班只要十幾分鍾,不僅能照顧家裏,還不用爲喫穿擔心。”回想原來拮据的生活,梁生英感慨道。

像梁生英這樣在高多蔬菜基地務工的貧困戶還有20人。據該村村支書介紹,當時引進項目時,爲帶動該村脫貧,該村與基地建立了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即基地在招收務工人員時,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勞動力不少於員工總數的30%,併爲有意向種植蔬菜的貧困戶免費提供大棚,負責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基地還需帶動貧困戶入股分紅200戶以上,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有效帶動村民脫貧。

圖爲興國縣高興鎮高多蔬菜基地智能一體化溫控鋼架大棚。

如今,該村通過蔬菜基地、水果基地等現代生態農業,輻射帶動附近周圍貧困戶30戶增加收入,解決剩餘勞動力40餘人,不但拓寬了羣衆增加收入渠道,還增加了農民就業率,切實把“風景”變成了“產業”、將“漂亮”轉化成了“生產力”。

近年來,興國縣始終把產業扶貧當成第一要務,堅持以農民增收爲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爲主線、以農業園區建設爲主平臺,不斷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尤其注重在產業與農戶、企業與貧困戶之間構建“利益聯結”,通過產業支撐增強產業脫貧推動力,爲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和防止返貧建立了保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