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

成爲我的讀者

作爲父母,我們常常會面臨這樣的困惑:

孩子被人打了要不要還手?

孩子的文具被搶走/破壞卻不敢表達抗議怎麼辦?

孩子回家哭訴同學欺負他,大人該不該干預?

孩子被班級裏的小羣體排擠怎麼辦?

孩子沒有朋友,做父母的該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

……

有孩子的地方,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衝突”隨時在發生。

學校裏的老師因爲不可能做到時時刻刻看着每一個孩子,所以有時候孩子們之間發生了矛盾很容易把家長牽涉進來,最後變成了一場成年人與兒童社交能力的對壘。然而,兒童的社交能力跟學習能力不一樣地方的是,家長不能只通過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得到改變,這是屬於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兒童的社交中會碰到各種困境

在《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因爲孩子的社交問題而感到痛苦。

孩子是否能夠有自己的朋友?

孩子是否能被班級裏的同學們接納?

孩子在學校裏如果和同學發生了衝突,他/她會怎麼處理?

孩子如果在學校裏碰到了惡意攻擊怎麼辦?

……

這些兒童在社交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都會讓父母們焦慮和困惑。

對此,作者用了高速路來形容孩子所要面臨的社交問題:

小羣體就像童年的高速路。我們的孩子被裹挾向前,不得不與主流保持速度一致。如果孩子周圍的同學都是以55邁的速度前進,孩子可以在他們中間保持安全的速度,如果其他孩子時速75邁,一個孩子還想保持55邁就比較困難,在社交層面來說也就十分危險。我們會看到在家裏中規中矩的孩子碰到他的夥伴也會說髒話,很溫和的孩子在羣體中也會做出特別冷酷的事情。因爲孩子必須與他所在的社交環境保持大致一致的發展速度。而一旦要與環境保持一致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社交困境。有的孩子會慢一點,有的孩子會爲了了別人一樣不得不加快速度。大家都有把彼此變成了和自己一樣的衝動,這種衝動有時候會變成一種可怕的羣體動因。

兒童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他/她們在社交上的需求也存在差異。有的孩子在社交中可能需要大量的關注,有的孩子需要一兩個要好的朋友,而有的孩子只需要有足夠好的同齡關係就夠了。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覺得朋友越多越好。只要孩子不會因爲朋友少而鬱鬱寡歡,或者孩子自己感到被孤立,那麼父母就不要過多地焦慮。

欺凌者有時候也是被害者

進入學校後,孩子面對的是強大的同伴壓力。爲了要和同伴一樣、孩子有時候覺得自己必須屬於某個團體,孩子需要在社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於是他就覺得自己必須扮演某個角色。這樣的羣體力量導致了兒童在社交中可能面對“嘲笑和辱罵”、“被排擠或被擁簇”、“成爲領頭羊”、“互相開玩笑或取綽號”等不同的角色……於是,他們既可能成爲欺凌者,也可能成爲被害者。

面對兒童社交中的衝突,家長可以做的事

1、做一個積極回應型的父母

面對長大的孩子在遇到社交問題時,積極回應型的父母會有同理心,懂得傾聽,讓孩子知道他/她並不孤單、即使他/她在外面受到任何委屈,父母都是他/她可以信賴的人。當孩子擁有信賴的力量,他/她就可以逐漸建立起解決衝突的能力。反之,消極回應型的父母在孩子遭遇社交挫折以後,就只會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指責(例如“我早就給你說,那個XXX不好,你偏不聽,要和他一起玩”)。

2、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

當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或得知自己的孩子“欺負”了別的孩子時,通常父母的情緒反應比孩子更大。那麼這個時候,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緒、說不清和同學發生衝突的過程,父母就會傾向於去猜測事情發生的經過,會在腦海裏浮現各種糟糕的畫面,結果越想越生氣,然後就會從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演變成兩個家長之間的爭吵(比如直接在班級羣裏at對方家長質問),極端的情況還會出現兩個家長之間動用武力。

爲了幫助孩子學習面對衝突的解決能力,家長可以孩子一起學習面對情緒,比如:“XXX把你的文具摔壞了,你很生氣,是嗎?”、“你今天和XXX吵架了,你難過嗎?”等等。家長也可以通過觀察或宣泄孩子的肢體語言,幫助孩子更好得和自己的情緒相處。比如:“今天放學出來我看到你一直在低着頭,還握着拳頭、咬着嘴脣,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 、“你的橡皮被XXX拿走還切成了一塊一塊的,你很生氣想要打他,但是你知道打人不對所以你現在的怒氣沒有地方發泄很不舒服,不如你對着家裏的沙袋打一打?”

3、給孩子明確一些社交中的底線

孩子口中的衝突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時候可能是孩子之間玩耍時的用力不當,有的時候可能是男生和女生之間在通過沖突在試探性別界限,但是有的時候一些孩子的言行確實給別的孩子造成了感受上的傷害(不管這個傷害在我們旁觀者看起來算不算傷害),因此面對孩子口中的衝突,家長的回應一定要具體、清楚,不要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如果對方是故意打你的,你就要打回去,如果不是故意的就算了”之類的話。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很難區別故意和無意的區別的,他們覺得自己被弄疼了,對方就是故意的。家長要做到的是告訴孩子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值得自己出手、什麼樣的情況下需要求助,如果不得已要出手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分寸。除了這些之外,讓孩子多進行一些體能的鍛鍊、學一些簡單的防身術都是必要的,因爲越是弱小的時候,身邊的“壞人”越多。

4、家庭中的言傳身教是關鍵

在家裏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扮演角色互換的遊戲,讓孩子可以通過演練的方式將他/她在學校裏碰到的一些衝突“表達”出來,這樣父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與此同時,通過這樣直觀的方法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如果你是他/她,你被欺負了/你弄疼了別人,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也可以引導孩子去覺察別人的感受,比如“你看他一個人在玩,一定很難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此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而這些事情的發生都伴隨的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會伴隨着強烈的情緒感受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影響着孩子個性的塑造,和未來的選擇及判斷。比如:一個在家庭中常常遭受肢體暴力或言語暴力的孩子,就會在內心積累大量的憤怒,同時習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的怪異邏輯,進而將家庭的暴力延展到人際團體中,未來極有可能由家庭暴力中的受暴者,變成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通過欺凌他人發泄內心在家庭中積累的憤怒。

5、特殊情況需要藉助心理干預

大約有15%的孩子所面臨的社交困境是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力量得到解決的,這個時候就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介入,通過心理干預的方法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然而,現在大部分學校裏缺少專職的心理指導老師,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們彬漁心理工作室是否需要爲家長們提供一次“如何面對衝突和校園霸凌”的講座,讓心理支持走進更多的幼兒園、小學、初中……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GPST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

10年教育行業工作經驗

彬漁心理工作室諮詢助理

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

彬漁青少兒心理工作室由數位多年從事青少年及兒童心理諮詢工作的諮詢師共同發起設立。我們的諮詢師團隊均已獲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質,以及青少年及兒童心理諮詢治療的相關資質。同時還聘請了參與心理諮詢師督導與培訓、主持青少年及兒童心理諮詢相關項目的專家。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專業的兒童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與分享廣大父母如何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加融洽地和孩子相處,以及更智慧地引導孩子。

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

彬漁青少兒心理工作室 創始人之一

黃毓彬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高校中級心理諮詢師

家庭心理治療師

催眠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企業高級EAP講師

高一學生家長

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

彬漁青少兒心理工作室 創始人之一

張嵐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08-2009年擔任《魯豫有約》雜誌心理專欄顧問

2011年聞道漢文培訓機構心理顧問

2016-2017年主辦聞道青春期心理沙龍公益活動

歡迎爸爸媽媽們給我留言

談談你對校園霸凌和兒童社交衝突的看法/困惑

如何應對孩子社交活動中不可避免的衝突?

來添加我吧

工作室地址:楊浦區控江路1555號信息科技大廈A 418室(新華醫院旁)

交通路線:地鐵8號線江浦路站1號出口(紫荊廣場地下車庫可以停車)

往期回顧

社會教育

PS

從校園霸凌說到肢體衝突、性教育、夫妻溝通、家庭教育等問題

小朋友被欺負了,打回去or告訴老師?

不同年齡段孩子間發生肢體衝突,家長該怎麼做?(實例分析)

死亡和合羣,是終其一生我們都在面對的事

小孩子爲什麼會自己打自己?

解讀孩子行爲背後的心理(二)發脾氣、打人咬人、嫉妒不合羣、摸生殖器

作者的話

“瞳心仲致”是在2013年夏天創建、經過兩次更名至今的。2019年伊始,我有幸成爲了彬漁心理工作室的一員,立志和我們團隊的老師們一起努力,將兒童心理學普及到千家萬戶,讓更多的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