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客栈前两天介绍过邓恩铭,参加一大会议时还只有20岁,让很多人都自惭形秽。

其实,在参加一大的代表中,邓恩铭还不是年纪最小的,最小的其实是刘仁静,那年才19岁。

他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本来没资格去,是替补中的替补

刘仁静1902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从小就思想活跃,在中学时大量阅读了《新青年》《科学》等进步刊物,尤其是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刘仁静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1918年,16岁的刘仁静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这个思想开放的学府,更加开阔了刘仁静的眼界,在1920年春天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一员。

1921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提议召开一大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当时,有个说法叫“南陈北李”,即上海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两大领袖,一大会议由他们俩来主持,无疑是众望所归的。

但是很不巧,这两位领袖人物都因故无法前来,在北京的李大钊便想找两个自己的学生代替他去。

他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本来没资格去,是替补中的替补

首先确定的人,是刘仁静的大师兄张国焘,当时是北京学联主席,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由他代表李大钊去,谁都没有意见。

第二个人选是谁呢?论资排辈,应该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二师兄邓中夏,李大钊也找他了,但邓中夏说,老师我这边没有时间啊,还要去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一个会议呢!

二师兄没时间,就到了三师兄罗章龙。相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名气,罗章龙名气略有不足,但也是组织领导陇海铁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青年领袖之一,不可小觑。

但是,罗章龙当时刚联系到一个厂子,要和工人展开座谈会,商量罢工的事,都赶到一起了,罗章龙也去不了了。

李大钊没有气馁,又往下问了好几个学生,结果大家都很忙,都没时间去,最后,李大钊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了年纪最小的刘仁静身上。

他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本来没资格去,是替补中的替补

刘仁静年轻气盛,对这种事非常热衷,因此当李大钊问他的时候,他立刻就答应了。

后面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一大在上海胜利召开,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如果照着这个剧本走下去,刘仁静肯定会成为我党的优秀领导人之一,但是,刘仁静的人生却在第二年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因刘仁静学问好,还精通英语和俄语,因此,陈独秀在前往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的时候,点名要带着他一起去,当自己的翻译。

刘仁静早在中学时就是陈独秀的超级粉丝了,这次能跟着偶像一起去苏联,心里也是非常兴奋,但是他肯定想不到,自己会在苏联遇到托洛茨基,并走向另一条道路。

他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本来没资格去,是替补中的替补

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后来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都有托洛茨基的身影,而且多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现的,尤其是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接班人,托洛茨基与共产主义的新领袖势同水火。

不过,刘仁静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对托洛茨基非常崇拜,后来托洛茨基被苏联驱逐后,刘仁静还专程跑去土耳其,每天去拜访托洛茨基,足足呆了一个多月。

以托洛茨基为师,可想而知刘仁静在当时的环境下会有什么遭遇。回国后,刘仁静以“托洛茨基的代言人”自居,开始跟国内的共产主义者渐行渐远。

他是年龄最小的一大代表,本来没资格去,是替补中的替补

后来的刘仁静,经历非常坎坷,脱离了组织,还投靠过国民党,到了哪里都不受待见,直到1949年大局已定,刘仁静才“幡然醒悟”,重新回到北京,声称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我党对他还是很宽容的,安排他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还从事过人民出版社的翻译工作,也算发挥其所长了。

对此,刘仁静曾感激地说:“共产党对我仁至义尽,不管我犯了多大错误,还是没有抛弃我,给了我生活的出路。”

1987年8月5日,刘仁静意外死于车祸,终年85岁,成为最后一位去世的一大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