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嘆早茶”到“喫夜宵”,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廣州好,有好多好嘢食佢合味道。艇仔粥蝦餃夾埋叉燒酥,齋面姜蔥撈一撈。” 廣州亞洲美食節開幕式文化文藝展演上,東山少爺一曲《廣州好》,爲廣州地道特色美食進行了“全球推介”。

其實,“食在廣州”的美譽早已聲名遠播,而廣州的飲食文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全國,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甚至影響到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嘆早茶”早已不是老廣們的專利,在北方許多城市,越來越多人愛上“一盅兩件”的悠閒;AA制、打包等餐桌上的“規矩”,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自覺遵守”;夜幕降臨後的宵夜文化,也從廣州走向全國,“深夜發喫”在朋友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蘊含在廣州美食當中的文明,正在成爲一種新風尚。

從“嘆早茶”到“喫夜宵”,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廣式“嘆早茶”風靡全國

清晨的茶樓酒店,人頭湧動。伴隨着“一盅兩件” 氤氳的香氣,老廣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廣州飲早茶的飲食習俗歷史悠久。在清代,以早茶爲中心的飲茶習俗初具雛形。二釐館、茶居、茶樓等相繼成形,茶點結合、雅俗共賞成爲廣州飲茶文化的重要特徵。直至今日,“飲咗茶未啊”(飲早茶了沒有),依然是老廣們打招呼最常用的話語。

飲早茶,在廣州人的意識中,不僅僅是品茗而已,還包含着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它和飲食相聯繫,還與人際交往的禮節習慣有關係。

在茶樓,經常能看到的場景是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大人們談天說地,小孩子也怡然自樂。在蝦餃、艇仔粥、燒賣、醬蒸鳳爪熱氣騰騰的香味中,一家人其樂融融,親族間的感情得到維繫和昇華。

廣州作爲千年商都,商業貿易極其發達。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廣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飲早茶的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成爲廣州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樓成爲許多商務人士交流信息、共商合作的地方。“爲名忙,爲利忙,忙裏偷閒,飲杯茶去”,這就是廣式早茶文化背後的精妙之處——幾籠點心下肚,茶杯一碰,往往一單生意便談成了。

如今,廣州的“早茶文化”更是走向了全國。“是什麼讓我看到週末早晨10點前的太陽?是爲了不排隊喫上點都德。”一位上海市民在美食點評網站上留言。去年,廣州茶樓“點都德”走出廣州進駐上海,迅速成爲“網紅”排隊店,動輒要等一小時。如今還不到一年,點都德已經在上海開出三家分店,其中位於新天地商圈的分店,目前已有13000多條網友評論。除了點都德外,陶陶居等“老字號”也紛紛走出廣州,開至其他城市,並得到當地人的喜愛。

從“嘆早茶”到“喫夜宵”,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打包、AA制”成爲新風尚

在廣州的茶樓嘆完早茶後,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是“唔該打包”,即“麻煩幫我打包”。這便是廣州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打包文化”。

民以食爲天,食以禮爲先。喫飯是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廣州人在講究飲食之餘,“光盤”和打包等文明習慣,也早已深入人心。

在中國,“打包”的行爲普遍被認爲最早是在廣州出現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州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市場經濟走在全國前列。作爲一座以商貿而著稱的城市,廣州人明白實用、舒適、不鋪張浪費的意義,“低調而務實”的基因,根植在廣州人的骨子當中。

學者高旭正認爲,商貿活動中的平等、公平、講求實惠等意識,也在飲食習慣上得到反映,如一般廣州人在筵席上從不強人喝酒,宴客菜餚大多以適量有度爲好等等。廣州人的這種豐儉有度、不尚奢華的務實食風 , 正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人在餐桌上形成了“打包”的習慣,並發展成爲其獨有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的人羣。逐漸地,這一餐桌上的文明,也隨着“埋單”“打包”等說法,一同傳播至全國各地,對其他地方的飲食方式、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同樣從廣州的餐桌流向全國併產生較大影響的飲食文化,還有AA制。

AA制是英文Acting Appointment的縮寫,最早出現在16世紀前後的荷蘭和意大利。彼時意大利、荷蘭商人們已衍生出聚時交流信息、散時各付資費的習俗。商人流動性較大,一次聚餐之後不知何時再見,所以彼此分攤成本便成爲了最好的選擇。

爲此,在不少學者眼中,AA制代表了平等交流關係,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符號之一。在中國,這一“餐桌文明”最早在商業文明濃厚的廣州出現,不僅反映了廣州作爲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窗口,也給國人的理念、觀念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難怪易中天在《讀城記》這麼描述:“廣州人或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已越來越成爲內地人們的仿效對象。這些影響遠不止於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響到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從“嘆早茶”到“喫夜宵”,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宵夜文化”中的城市活力

夜幕降臨,體育西橫街、洛溪食街、寶業路、粵墾路……忙碌了一天的廣州人,約上三五好友,邊吆喝着進店,邊用眼角悄悄鎖定最新鮮的食材。資深“喫貨”必然知道廣州的寶業路,以及這裏最出名的小龍蝦、浦天光、炭燒生蠔、潮汕砂鍋粥。但千萬不要白天來,這裏的食肆營業時間都是迎着夕陽,踏着早霞。

但或許大多數人不知,廣州的宵夜,是中國宵夜的鼻祖。因拍攝《舌尖上的中國》而家喻戶曉的陳曉卿曾這樣說,廣東人喫宵夜的習慣,是由地理氣候決定的,廣東天熱夏天夜裏沒有空調,家裏是住不了的,人們必須溜達到街邊上喫點東西,沒想到這原本只屬於炎夏的宵夜文化,成就了廣州這座宵夜天堂,也不分四季地流傳下來了。

宵夜,也代表了廣州的“先進”與“新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州成爲國內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交會帶來的商貿快速發展,毗鄰港澳的地理絕對優勢,新鮮事物與新潮文化,在這裏一一交融。

從“嘆早茶”到“喫夜宵”,廣式餐飲文化如何影響全國?

宵夜背後的城市夜色,是這座城市忙碌奔波者的生活底色。他們拼搏奮鬥,而這座城市開放、進取、包容。

開放進取的城市精神,在廣州體現的淋漓盡致。上世紀80年代,廣州率先開放蔬菜、水果、魚鮮等食材的自由流通,不少人也因此開始了個體戶的生涯,加之舒適宜人的夜間氣候,宵夜經濟應運而生。

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省先於全國其他省市終結了糧票的流通,廣州的批發業、商貿業更爲繁榮。順勢南下的“打工潮”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也讓宵夜檔在“鑊氣”和“人氣”之中成街成市,發展壯大。宵夜也逐漸從單純的“加餐”轉變爲具有社交功能的重要生活場景。南來北往的勞動者在品盡廣州美食的同時,也帶來了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宵夜的品類日益紛繁多樣。

“沒有宵夜,何以‘消夜’?”隨着來廣州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將廣州獨特的宵夜文化帶到大江南北。在不同地方,宵夜或有不同叫法,但人們在深夜對美食的那種嚮往之情是同樣的濃烈。從廣州傳出的宵夜文化,影響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在廣州,這一生活方式仍在繼續。隨着城市經濟發展的東進,沿江路西餐酒吧街、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等宵夜場所爲了“夜行人”應運而生,聚集在天河、海珠等的互聯網企業員工,加班後組隊去科新路、員村食街喫夜宵,也成爲廣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體現着這座城市煥發的活力。

【統籌】陳邦明 黃穎川

【記者】餘秋亮 柳時強

【校對】羅健鵬

【作者】 餘秋亮;柳時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