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证监会核准2家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锐科激光”)在列。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激光高科技公司?它到底创造过哪些奇迹?

与华科结缘

锐科激光是中国首家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光纤激光器的高科技企业,是继美国IPG公司和英国SPI公司之后,全球第三家研发光纤激光器并规模生产批量销售的公司。其生产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已经成为工业激光加工领域的革命性换代产品,并具有极大的军事应用价值。

资料显示,锐科激光2017年已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当之无愧为行业龙头。

对于一家成立才十余年的创业公司来说实属奇迹,而这个奇迹是由三个“海归”博士一手打造的。

创始人闫大鹏,是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他在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担任教授、博导,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求学,后来获得美国杰出人才计划青睐,拿到美国绿卡,加入美国光纤巨头Nufern公司,看到自己的产品被高价卖回国内,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6年,闫大鹏随海外高端人才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华创会”,被求贤若渴的华工科技一眼相中。闫大鹏看中华工科技的雄厚实力,愿意与其合作,拿出1000多万与华工科技合资成立锐科公司。

2009年,锐科公司已经实现了盈利。但在1000瓦以上的高功率激光器技术上,仍显薄弱。这时,李成进入了闫大鹏的视线。

李成曾任英国GSI公司激光部高级激光科学家,当时是中科院光机所的所长。2009年底,西安光机所的全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超过1000瓦,闫大鹏邀请李成到锐科参观,李成回国加入。

2011年,闫大鹏陪李成参加第六批“千人计划”答辩时碰到了另一位专家卢昆忠,他曾在一家美国公司做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正好能够解决500瓦以上的高功率激光器半导体成分封装的问题,至此,海归三剑客团队正式成型。

早在参加华创会之前,就有不少风投公司和其它领域企业找过闫大鹏,愿意投资帮助他创业,但都被婉拒。

在闫大鹏看来,科技型创业应该找平台用户,而不建议找风投,“科技企业研究出的新产品不可能一蹴而就,投产后总会有些问题。风投作为资本运作企业,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卖出更高利润,这样企业的压力就很大。如果依托平台用户,它既是你的投资人,又是你的用户,在一定范围内会给予你犯错、纠错的时间和机会,让你潜心做产品,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是航天三江集团,持有公司4351.81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5.33%。

打破国际垄断

长期以来,因国外的技术封锁、价格垄断,国内的激光器核心技术、元器件一直处在实验室阶段。锐科公司虽已掌握核心技术,但囿于国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产品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

国产光纤激光器要站稳脚跟,融入世界竞争大潮,一定要创造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光纤激光器产业链”。这是闫大鹏在美国就暗暗下定的决心。为此,他四处奔波传授技术,手把手教一个个企业制作元器件,努力促成光纤激光器的各个器件都定点生产。他在吸收最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带领行业联合形成“抱团效应”,一条百分之百国产技术光纤激光器产业链终于诞生了。

此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垄断,也直接拉低了进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达60%甚至更多。以往,用于打标的20瓦脉冲激光器美国卖价15万元,现在锐科生产的卖价1.2万元,并且性能完全可与国外产品分庭抗礼。

2013年,中国首台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在锐科公司问世,这一技术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光纤激光器自主研发能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锐科作为光纤激光器生产商,水平跻身全球第二、规模跻身全球第三,产品出口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今年预计将超过5亿元。

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锐科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 863 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有关光纤激光器的研发项目。2016 年还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

200多家聚集在光谷的激光企业,2017年总收入达20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达24家。除锐科激光外,帝尔激光也在创业板排队IPO,光谷今年有望新增一批激光领域上市公司,激光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光谷的激光产业实现了多个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精英人才集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有10余位都在光谷。

锐科公司脱胎于华工科技,2000年华工科技在深圳上市成为我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及高功率激光装备研发生产商之一,如今锐科成功上市,成为光谷第二家激光上市公司,随后排队IPO的激光企业不仅象征中国激光产品走向世界,更意味着武汉激光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武汉力争企业上市“三年倍增”

省上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锐科激光成功上市后,将成为我省第98家A股上市公司。据悉,我省还有天风证券等12家企业报中国证监会审核,湖北和远气体等28家企业在湖北证监局辅导备案,奇致激光等23家“金种子”企业在券商培育,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格局。

省政府将出台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从培育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构建最优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推进我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活跃程度。

上市公司总数和A股上市数量,武汉曾多年蝉联中部省会城市首位。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武汉交出的年度答卷有些尴尬:新增上市公司仅1家。

截至去年底,武汉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70家,虽仍居中部省会之首,但与长沙66家差距大幅缩小。更为紧迫的是,境内上市公司总数52家,首次被长沙的60家超越,屈居第二。

2018年,武汉企业上市工作已在赶超的路上。继今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市公司5年倍增计划后,武汉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决定实施企业上市“三年倍增计划”:2018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数量突破百家,市值规模达万亿元。目前,针对这一计划,武汉市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预计不久会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记者梳理发现,武汉上市公司中,来自东湖高新区的企业有38家,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报会排队IPO的武汉企业中,至少有6家来自光谷。“目前光谷独大,希望其他区一起发力,多地开花。”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光谷有6万多家企业,潜力大。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开发区、东西湖区等区域上市企业数量比较少,与区域GDP不匹配,更需要大力气培育上市资源。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