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量產預計要到2060年

“大家一聽到人工智能就眼睛發亮,但能給消費者真真實實獲得感的,是量產。”在近日舉行的龍灣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信息科學部主任、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李德毅直言,當前,無人駕駛汽車量產仍然還屬於無人區,全球範圍內的量產產品沒有超過五十輛。當下而言,直面解決現實問題,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李德毅指出,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水平還無法與美國並駕齊驅,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落後於美國,但與此同時,我們擁有自己的特色,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和商業模式方面的發展快於美國,因此,中美對比而言,各有優勢。“自動駕駛量產既是產業的無人區,又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頭雁’效應,將成爲我國智能產業的頂樑柱。”李德毅認爲。

當前,全球範圍內都正在進行無人駕駛的概念車、演示車和示範車,在李德毅看來,十次實驗有五、六次成功就可以進行展示,但這僅僅還處於探索階段,離真正的量產還很遠。

李德毅認爲,從1984年~2018年,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走過了0~1的階段,即科研探索期,直到2025年之前,我們都將處於產品孵化期,完成從1~10的過程,屆時預計無人駕駛汽車的規模能達到萬輛級別,但如果要完成從10~10的n次方這一階段,恐怕最終的時間點是2060年。

作出這一判斷的假設前提有三個:第一,汽車總量不再增加,維持在20億輛的水平;第二,每輛車的使用壽命爲20年,準時報廢;第三,每年固定新產一億輛車,2025年新車中自動駕駛佔比爲1%,以後每兩年翻一番。基於上述三個前提,到2035年,所有的新產汽車爲自動駕駛汽車,到2054年,才能完成70億輛車的全部更新。

“因此,中國人工智能的從業者不要太着急,如果產品的可靠性不強、成本下不來,忽悠沒有用。”李德毅一針見血地指出。

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李德毅建議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要從現有的系統切入,找到剛需的應用場景。只有當自動駕駛技術和商業化應用市場投緣時,才能擦出火花,完成孵化器的“驚險一躍”。在李德毅眼裏,當下能更快實現落地的應用場景分別爲自主泊車、定點接送、快速公交和有限地域無人駕駛出租車等。哪一個將成爲自動量產首個商業化應用場景?哪個將進而利用自動駕駛優勢創造出嶄新需求?這一點值得期待。

具體到中國市場,李德毅估計,到2024年,中國試點智慧城市公交車基本都將實現自動駕駛;到2028年,中國商用車保有量中,將有10%達到自動駕駛;到203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中,將有70%達到自動駕駛。

人工智能可以規模化複製能工巧匠的智能,可以彌補情緒失控下人的智能缺失。“希望我們的規劃要具體,不要’假大空’,不要光講概念,要讓消費者真正得到實惠。”李德毅如是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