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小孩的“打針佬”

“幹鄉醫這個職業,要幹就儘自己能力幹好,克服那種‘估估就是、湊湊合合走中間’的思想。”這是從事鄉醫學習伊始,父親蔡慶榮送給茂名市電白區嶺門鎮衛生院鄉醫蔡華清的一句話。

經過20多年的不斷培訓和磨礪,蔡華清傳承父親“樹根”“樹葉”醫術,在一方百姓中日漸出名。無論早上或深夜,他對來診所的鄉親,見面都是一聲問候、一張笑臉、一杯熱茶。

在父親的薰陶下,蔡華清對父親採集到的“樹根”“樹葉”非常感興趣,自小就敢嗅敢嚼。看到父親抓把樹根、樹葉混合在一起,就能治好鄉親們的病痛,他在心底裏越來越強烈地萌生要當醫生的願望。

1989年,蔡華清考到衛生員證。在考取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後,他還不斷給自己充電。在市衛校就讀社會醫學、參加區衛生計生局組織的培訓的基礎上,他還反覆研讀《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等中華民族藥用經典。對其中有疑問的“根”“葉”敢於自試,目的是分清“熱”“寒”科屬類別,弄清療效,尋找標本兼治的良藥。“讓鄉親省錢省力省時治好疾病,是鄉醫最基本的職責。”蔡華清說。

作爲鄉醫,除了要有“十拿九穩”的信心爲鄉親看病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做好區域疾控工作。當鄉醫以來,蔡華清在疾控工作上一點都不敢馬虎。他按年、月齡段做好幼兒接種臺賬,積極配合區衛生計生局開展疾控工作。

年齡較大的幼兒接種對象對“打針佬”蔡華清比較排斥,有時候鑽進牀底不肯出來。蔡華清總是耐心蹲坐在牀前,給小傢伙們講故事、舞弄搗鼓、給顆彩糖。在小傢伙們不知不覺中打上了疫苗。29年來,蔡華清當鄉醫轄區的免疫率達到100%,沒有發生過脊髓灰質炎等能防能控性疾患。

撰稿:吳苦楚 徐國泰

作者單位:茂名市電白區衛生計生局

編輯:朱琳 潘成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