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醫療反腐震動整個行業,醫生收入問題也成爲了社會矚目的焦點。

據第一財經報道,某三甲醫院一位科室主任告訴記者,“醫生就是要熬,熬到35歲~40歲,纔有出頭之日。各方面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提升,時間成本太高了”。一個從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要經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住院醫生階段才能一步一步晉升成爲主治醫生、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等。一位醫生介紹,碩士規培屬於最底層,幹着最繁瑣的工作,可能每個月到手工資只有1600元。

400多萬中國醫生的收入究竟高不高?其收入與奉獻和付出是不是相符?公衆在這些問題上各執一詞,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讓人眼花繚亂,不知何去何從。

一邊是基本工資只有1600元,另一邊是醫療反腐顯示,有醫院院長一次收回扣就是上千萬。該如何改革醫生薪酬制度,遏制醫療腐敗,又激勵所有醫生?答案或是推進醫生薪酬年薪制,以穩定、體面的年薪,讓醫生擺脫急功近利,提升醫療系統的整體診療水平。

今年7月,國家衛健委等6部委聯合發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明確,合理確定內部薪酬結構,進一步發揮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

而具體到醫生薪酬制度改革,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探索年薪制;二是注重醫務人員的穩定收入和有效激勵。

我國醫院當前實行的是基本工資+績效+津貼的制度,績效主要與醫生的業務,包括做手術,申請課題,發表論文等掛鉤,津貼則和醫生的學術頭銜相關。

實行這樣的薪酬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打破大鍋飯,“多勞多得”。但從實踐看,過於強調績效的薪酬制度,催生了急功近利,導致在對醫生評價中,近年來出現了唯論文、唯獎項、唯帽子等傾向。

實際上,醫院等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制度,一直都有爭議。支持者認爲,績效工資制度,有利於促進競爭,不能幹好乾壞一個樣;反對者則質疑,醫院也和企業一樣追求績效,這讓醫生、教師的功利心變強。可以看到,近年來,醫院等事業單位出現的功利化問題,與實施績效工資制度密切相關。

其實,不只績效工資制度,我國事業單位的職稱制度,以及近年來推進的全員合同制改革,都指向引入競爭。這從追求效益角度看,有積極意義。然而,考覈指標、績效指標、職稱指標,就此變爲所有醫生的追求,陷入指標內卷之中,甚至背離了救死扶傷初衷。

發達國家的醫生管理與評價,實行的卻是淡化績效的制度,具體包括年薪制,根據職位設定年薪,年薪不受考覈影響,考覈隻影響未來年薪的增長;終身職員制度,通過入職之後的五到六年嚴格考覈後,獲得終身職務,以此激發職業榮譽感;同行評價制度,由專業同行評價專業能力與崗位貢獻,促進專業化發展。

這一制度的基本邏輯是,以待遇與權利保障,及專業評價,來提高醫生的專業能力與專業服務水平。

所以,是強化外部考覈、崗位競爭來激勵醫生;還是以提升職業榮譽感、職業尊嚴來激勵醫生,這是醫生薪酬改革必須回答的問題。

實行年薪制,就在於激發醫生的職業榮譽感、職業尊嚴。這首先需要合理確定年薪標準,讓醫生有體面的收入。推進年薪制的關鍵,是必須破除既得利益的阻力。

因爲,按照我國當前的醫生薪酬制度,那些有頭銜、有資源的醫院領導、科室主任會享有比年薪制更高的薪酬,他們當然沒有意願來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實行年薪制。

與此同時,也需要改革對醫生等專業人才的評價。目前對醫生的評價,以行政爲主導,要激發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就必須建立專業同行共同體,推進專業同行評價。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