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居民介紹,以韻達快遞爲例,如果從淘寶或者天貓買東西發的是韻達快遞,那麼一般會放到菜鳥驛站的快遞櫃裏,但有時候也會放到韻達快遞的代收點,“什麼時候是快遞櫃什麼時候是代收點,只能收到短信以後才知道,感覺挺亂的”。至於快遞代收點,據小區居民介紹,此前在快遞櫃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小區裏有好幾個夫妻店加盟的菜鳥驛站,但現在基本都沒有了,圓通和韻達的代收點差不多就是在菜鳥驛站沒有了以後纔出現的。

混戰“最後100米”快遞櫃+代收點痛點與優勢並存

中國商報 冉隆楠/攝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冉隆楠)快遞的“最後100米”之戰似乎進入了下半場。

隨着電商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快遞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和過去爭奪“最後一公里”不同,目前“最後100米”成爲了諸多快遞公司競相佈局的“戰場”。快遞櫃、代收點等各種服務層出不窮,但也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痛點。那麼,“最後100米”的問題到底要如何解決?

混戰的“最後100米”

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區發現,該小區內共有九個快遞櫃和三個快遞代收點,而該小區總共只有九棟樓。其中,3號樓、4號樓和2號樓各有一個快遞代收點,分別爲主收韻達的代收點,圓通的媽媽驛站以及一家可代收各種快遞的夫妻店。而在九個快遞櫃中,有五個豐巢快遞櫃(包括三個原中集e棧快遞櫃),三個菜鳥驛站快遞櫃,還有一個是海爾旗下的日日順樂家快遞櫃。

混戰“最後100米”快遞櫃+代收點痛點與優勢並存

記者看到,該小區一共四個大門,其中西門的快遞櫃最多,有兩個豐巢(包括一個原中集e棧)和一個菜鳥驛站,剩餘三個門都是豐巢或者原中集e棧。而菜鳥驛站其餘的兩個快遞櫃則位於小區中間的6號樓兩側。有居民告訴記者,在這九個快遞櫃中,日日順樂家和豐巢(包括原中集e棧)是最早設立在小區裏的,而菜鳥驛站快遞櫃則是最近兩個月纔出現的,“因爲已經沒有位置了,菜鳥只能立在小區裏,而不是在小區四個門的門口”。

至於快遞代收點,據小區居民介紹,此前在快遞櫃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小區裏有好幾個夫妻店加盟的菜鳥驛站,但現在基本都沒有了,圓通和韻達的代收點差不多就是在菜鳥驛站沒有了以後纔出現的。問及目前小區內的快遞櫃和代收點是否方便,不少居民都表示,方便是方便,但也比較混亂。

對於不少居民而言,他們一般會去代收點寄快遞,去快遞櫃拿東西。“其實我們更願意從快遞櫃裏拿到東西,但收到的短信裏時不時地就要求去代收點拿,哪怕是同一家快遞,也說不準什麼時候放快遞櫃什麼時候放代收點。”據居民介紹,以韻達快遞爲例,如果從淘寶或者天貓買東西發的是韻達快遞,那麼一般會放到菜鳥驛站的快遞櫃裏,但有時候也會放到韻達快遞的代收點,“什麼時候是快遞櫃什麼時候是代收點,只能收到短信以後才知道,感覺挺亂的”。居民張小姐表示,甚至有一次韻達快遞是放到了代收點,而取件碼是她手機微信裏的百世來取小程序裏收到的,“感覺特別奇怪”。對於此事,記者詢問了該韻達代收點的工作人員,得到的回覆是“我們和百世用的是一個系統”,當記者繼續詢問該站點是否能寄百世匯通的快遞,該工作人員猶豫半天說可以。而張小姐對記者表示,去該站點寄過很多次快遞,從來沒聽工作人員介紹過百世快遞,“都是直接掃碼下單韻達”。

除了韻達的代收點有些混亂,其他兩個代收點也各有各的問題。據居民反映,媽媽驛站最開始除了收有取件碼的快遞以外,沒有取件碼的快遞也可是暫時存放在這裏,但自從去年“6·18”購物節包裹爆倉後,凡是沒有取件碼的快遞,該驛站都要收費一元。另一家夫妻店則是什麼快遞都代收,但問題在於所有的代收快遞都放在店外露天的空地上,丟件時有發生。“所以基本上只要快遞員問放哪兒,快遞櫃就成了我們的首選。”有居民說。

不過,方便的快遞櫃也有着自己的煩惱。儘管今年5月1日起《快遞暫行條例》正式實施後,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並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權當面驗收。但當記者詢問時,多名居民都表示快遞小哥在送貨前並不會打電話,“要打電話的話,基本都是快遞櫃沒有格子了,需要放到其他的地方的時候”。而對於不打電話直接投遞的做法,有居民理解,也有居民表示反對。

“平時快遞到的時候,基本上我都在上班,不是很方便接電話,快遞員大多也都很忙,給我打電話也挺麻煩的,直接放快遞櫃的話下班回家我就去拿了,挺省事兒。”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除了方便,最近快遞員上門取件頻繁出事也讓她覺得快遞櫃更安全。“說實在的,現在快遞買的多了也擔心自己家的住址會泄露,有快遞櫃的話可以把住址只寫到小區名稱爲止就可以。”不過她也表示,如果是大件快遞,還是希望快遞員能送貨上門,而不是放到快遞櫃或者別的代收點。另一位居民王先生則表示,雖然小區內快遞櫃分屬不同公司,但對接的快遞公司有所重合,希望能固定下來某一公司的快遞就對應某個快遞櫃,或者某幾棟樓就對應某幾個櫃子。“有時候告訴我放到了東門的快遞櫃,有時候是6號樓的快遞櫃,有時候又說在西門,甚至快遞櫃格子不夠的時候還要跑到隔壁小區去,感覺亂七八糟的。”

中國商報記者在豐巢官網上看到,可在其官網上查詢單號的快遞公司包括順豐、中通、韻達、申通、EMS,而菜鳥智能櫃的電子屏上則顯示其與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中通有所對接,雙方對接的快遞公司確實有所重合。問及該小區的快遞員是否有固定的櫃子,有快遞員表示“哪裏有空位就放到哪裏”。

多種模式並行

近年來,隨着我國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快遞行業也隨之興起。據國家郵政局發佈的《2018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快遞業務收入完成6038.4億元,同比增長21.8%。2018年人均快遞使用量爲36.4件,人均用郵支出566.5元,人均快遞支出432.7元。

而隨着快遞業務的迅速增長,如何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逐漸變爲如何解決“最後100米”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解決“最後100米”的問題上,快遞櫃、代收點等多種方式並行成爲現在的主流趨勢。

自2010年中國郵政設立了國內第一個快遞包裹智能投遞終端後,近幾年來投身智能快遞櫃的公司越來越多,速遞易、中集e棧、雲櫃、格格貨棧等都是在2012年至2014年先後成立。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遞櫃就已達25萬組。就快遞行業當下的增長速度來看,快遞櫃行業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不過,儘管入局者甚多,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快遞櫃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定型,形成了“菜鳥+中郵速遞易體系”與“豐巢系”分庭抗禮的局面。而這一局面在上述小區內的快遞櫃佈局中也可窺見一二。有消息稱,京東也將啓用自營智能快遞櫃,首批快遞櫃已經完成投放,未來將大力鋪開。

混戰“最後100米”快遞櫃+代收點痛點與優勢並存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快遞櫃的快速發展,痛點也隨之而來,櫃體成本、場地租金、設備維護運營成本在不斷上漲,但企業卻仍未找到良好的營收途徑,用戶也不願爲此付費。此外,消費者關於快遞員總是擅自存放包裹的投訴變得越來越多。根據國家郵政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4月快遞業務規模增速超過快遞從業人員增速,單個快遞員投遞數量增加,用戶體驗有所下降。此外,快遞櫃的佈局也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在一些小區裏可能會有多家快遞櫃並存的情況,正如記者在上述小區內看到的九棟樓共享九個快遞櫃的現象,同時也存在一些小區受到物業拒絕、居民反對、周邊環境不允許等多種情況的限制而導致一個快遞櫃都沒有的情況。

至於代收站點方面,目前比較成熟有菜鳥驛站,媽媽驛站以及夫妻店代收等多種模式。不過,隨着快遞櫃的興起,目前小區內的代收點數量似乎也有所減少。記者在上述小區內打開淘寶收件地址,選擇菜鳥驛站代收服務時發現,北京市朝陽區顯示“抱歉,所選區域暫無服務站或門店”。而據上述居民反映,當初該小區至少有兩到三個菜鳥驛站。據瞭解,這種代收點模式大多都需要加收相關的代管費用,並且業務對接的快遞公司也和快遞櫃有所重合。當記者詢問上述小區內韻達代收點的工作人員,什麼樣的包裹會送快遞櫃,什麼樣的包裹會分到他們這邊,該工作人員也表示並不知道,只是回答快遞櫃並不會影響他們,“系統那邊會有分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