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時間花在讀書、藝術、思考以及其它方面,是會減少金錢積累的,但是,它們都是享福的表現,都是生命價值的一部分。不管享什麼樣的福,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

“有福勿會享,坐着等天亮”,這句蘇南農村的俗語道出了享福也得學習。

有福勿會享之享福

一是享健身之福。朱德同志有詩句:“人生幸福壽爲先”,頤養天年,享受福份要把身體搞好。我原是個教書先生,爲改變晚睡遲起習慣,選擇馴養畫眉,此鳥清晨要遛,就得早起,“清塘掛鳴”享聽鳥之樂,人做自由體操,舒筋散骨,呼吸清新空氣;每旬還騎車“拉練”兩小時,運動健身,以延年益壽。

二是盡享天倫之福。我家三代同堂,注重溝通關係,尊重各自興趣、愛好,求同存異。含飴弄孫,盡享天倫。

三是享點口福。經濟生活有了提高,老來想享點口福,與老伴一起學習烹調,菜餚不求高檔但求營養配搭,調整口味,食慾旺盛。

四是調整心態,學會耐得寂寞。退休之初,自感無班可上,寂寞難熬,心理失衡,情緒煩躁,縱生無名火,此乃養生大忌,更談不上享福了。於是調整心態,清心寡慾,平心靜氣,學會耐得寂寞。我採取了養花種草、馴養畫眉、練習書法、文章寫作、讀書看報、把玩藏品、看看電視、家人閒聊、結伴(老伴)買菜、短程旅遊、曲徑漫步、老友聚首等等。退休生活既充實又斑斕多彩,精神振奮,若似換了人生。

學會享福可不容易。這就好比富起來以後,在耳朵上裝飾一個又大又重的金耳環,看上去很富貴,很招搖,很有福,但這樣的福享起來實在並不難,難的是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音樂大師靈魂的顫抖,那就不能光滿足於在“蓬嚓嚓”中扭動腰肢了。

有福勿會享之享福

要享耳福,偏偏需要一雙懂得欣賞音樂的耳朵,否則無法感受汩汩流水般的旋律之美,讓和聲逐出你體內的不安,在樂思中寄託自己的情思,在樂海里享受漂流的快感……

是啊!有了經過文化涵養的“音樂耳”,才能使你享受到“生理耳”所享不到的福。

不管享什麼樣的福,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於是,選擇帶來了痛苦:你願意花時間用來培養音樂細胞,讀懂蝌蚪般的音符,還是把時間用來賺錢,再用錢買重金屬,然後用來裝飾耳朵?

“時間就是金錢”,也對!但是,18世紀美國富蘭克林說的這句話傳到中國以後,就變質變味了。一些人變得唯利是圖,走向拜金主義,更有不少不少的人將賺錢當作幸福的唯一源泉,情願裝飾“生理耳”,而不願意培養“音樂耳”。

我們生活在時間裏,我們每天都在趕時間,我們馬不停蹄地忙啊忙,還是說沒有時間。我們總是嫌網速太慢了,車速又不夠快,看到同事開上了新車,就感嘆自己沒有時間賺更多的錢;看到朋友跳到一家外貿公司賺大錢,就感嘆自己沒有時間學英語;看到人家會彈鋼琴,就說等我攢夠了錢,有了新房,就一定買鋼琴。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方法達到物質的目的,以最簡便的手段實現關於金錢的夢想。可是,學鋼琴、胡琴、口琴……都是需要時間的,就算非洲人打起快樂的手鼓,也並不一定需要錢呀!、

如今,只要到超市走一遭,就知道富人越來越多了。於是,如何享福,便註定成爲研究的對象。君不見,甩得出大把大把金錢的富人們,每天喫的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穿的是綾羅綢緞、流行名牌;住的是豪華公寓、別墅山莊……但是,物質上的生活滿足只是感官的生理需要,這種需要極容易發生疲勞感,就像喫北京烤鴨,第一口,味道好極了;第二口,味道很好;第三口,味道可以;至於第四口,味道便麻木了;再以後,你看見烤鴨就會搖頭。

可見要學會享福,真不容易!再比如,你拼命追求一幢花園別墅,到手時你很滿意,但興奮過了一個月就無所謂了,疲勞了。這就是賓館享受從一星級、二星級……一直到迪拜“七星級”的原因,而且,不久,“八星級”就要誕生了,再接下去,就要跨進“天堂”了。可是也許你不知道,天堂裏的上帝一向是主張節儉的,不要你花很多錢,就能得到“福”。所以,富人要進天堂,據說要比窮人難。

可見要學會享福,真的不容易!它全在於你對於“福”的理解和對於時間的態度。時間本身就是財富,對於時間的把握,使我們獲得了真正享福的源頭。所以當我再看見或聽見“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時,便多少有些反感了。我想,是否應該修正一下關於時間與金錢的理念呢?

有福勿會享之享福

在知道“時間就是金錢”的同時,人們是否也應該常常逆向地算一算賬:掙一筆錢“浪費”了多少時間?

我們竭盡所能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職業,下載最快捷的軟件,每天步履匆匆,起早摸黑,花費大量時間,換來的卻總是一堆轉眼成空、帶不進棺材的物質。時間除了用來積累金錢外,還應做些什麼,才能真正地享受全福?

除了上班賺錢,時間原本可用來從事許多別的生命活動,例如看書讀詩;聆聽音樂;去親近一番大自然;照料父母,與家人與親友一起玩一玩,樂一樂;安排時間學一些能夠提高自己生命寬度和厚度的東西;在有生之年儘量做一些比較有質量和重量的事情……生命中不能沒有這些,否則,很可能變得殘缺,甚至病態。

有許多東西只有手中有錢才能佔有,但畢竟也有不少美好的東西,只有你遠離了錢才向你顯現。不一定事事都要有功利的目的,誠如讀書,或學藝術,最好沒有任何目的,它們本身就是意義,好比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帶來的是內心的滿足。還有健康、知識、意志力等也往往與金錢無關,如我曾遇到一些人,他們經常看病,細細想來,是因爲賺錢的時間太多了,其它時間(如鍛鍊身體)相對太少了。“生活的內涵不應該過分功利,而在於一種內在的價值”,這是一位哲學家說的。

所以,“金錢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把時間花在讀書、藝術、思考以及其它方面,是會減少金錢積累的,但是,它們都是享福的表現,都是生命價值的一部分。

有福勿會享之享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