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創傷,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了。這是一個在心理學語境中的詞語,但是現在隨着心理學公衆號自媒體的繁榮,這個詞語也廣爲人知。


我們在幼年時,受到了一些不恰當的對待,比如情感暴力,被無視,和父母分離,或者過多地被父母控制等等,都會引起我們的創傷,而這種創傷會根植年幼孩子的內心深處,參與人格的塑造。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人格,都帶着創傷的標記。


你的創傷假如有ABCD,那麼你的人格,或者說你的潛意識模式,就一定會有與你的創傷ABCD,一一對應的特性。

 

今天我想講的是,家族創傷


原生家庭的確會給一個新的生命或多或少帶來一些創傷的印記,而創傷又會映射在這個生命的人格之中;但是家族創傷,則往往是原生家庭之創傷的根源,好像大樹的根莖。


比如,我們的父母爲什麼會擁有那樣的人格?爲什麼會在我們的幼年嬰孩時代如此對待我們?爲何會有一些特定的人格或習慣?


比如遠離家庭只知道忙事業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情的父親,


比如喜歡控制孩子,對孩子的缺點無法包容接納、焦慮而低價值感的母親……


可以說,如果從家族的視角去看,你的原生家庭的創傷的根源就不僅僅是來源於你的父母,而是可以追溯到你的家族。

你是家族的一份子,你的身上,血液中,也就留有這種家族創傷傳承的影子。


你的外婆這樣對待你的母親,你的母親這樣對待你,你這樣對待你的孩子。大概是這麼一個過程。

-02-

家族,對於中國人的內心,的確存在着影響。中國人非常重視家族觀念,特別渴望歸屬感,這種歸屬意識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無意識之間。 


在這裏,我想分享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家族的傳承。


電影《無問西東》裏王力宏所扮演的沈光耀,原來清華大學學生,家中父母希望他能夠好好讀書,享受人生。但是,隨着抗戰的爆發,沈光耀萌發了加入空軍隊伍的想法。


當沈光耀的母親得知他要從軍時,親自來到學校勸說:“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榮,你的祖上早就已經有了。我只希望你平安,怕你還沒有真正想明白自己想做什麼,人就已經不在了。”


當時,沈光耀聽從了母親的苦苦勸阻,放棄當兵的念頭,但在一次次目睹戰爭煙火後,最終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成爲飛行員,保家衛國。


沈光耀在每次飛行任務結束時都會把攢下的饅頭送給孤兒們,儘管最後被日軍跟蹤圍堵時,他寧願選擇犧牲了自己。

我想說的是,這個故事背後的家族無意識的傳承。


沈家的牌匾“三代五將”,似乎也暗示着沈光耀的宿命。


無論遵從了母親的意願,還是有意識地改變自己,最終他還是無可避免地投身於殘酷的戰場中,並因此失去了生命。



雖然媽媽不希望他當兵打仗,只希望自己唯一的兒子平淡過完“小確幸”的人生,但是兒子卻還是揹着媽媽偷偷投筆從戎了。


其實,看似對母親願望的背叛,實則沈光耀這是對家族的“無意識”的傳承。


從牌匾上的字就可以看出沈家是將軍世家,那就是沈家先人其實都是流着戰鬥的血液的將士,從來也不是過小日子的普通人。電影還有個細節,沈家連家中打雜的僕人都身手了得,沈光耀也自幼就學習武功。


因此,儘管沈光耀從文,這或許是母親的理性的願望,但家族無意識的力量纔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


他血液中的戰鬥和正義因子最後還是讓他在時局的催化下,毅然決然地選擇從軍,並血染長空不畏犧牲。


其實人在無意識中,都會認同家族的某種傳承,大部分時候,你並沒有意識到,可能也不會仔細去想,你傳承的究竟是什麼。


我們也會認同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傳承。不管你是否表現得對傳統文化很不屑,或者是否表現得不那麼愛國。

比如說到中國的四大發明時,我們總會感到非常地自豪和自信,並且能體驗到一種很明顯的強大優越感。

當看到祖國和民族真正強大的那一刻,內心總是非常激動,甚至會潸然淚下。

前不久結束的冬奧會,武大靖奪冠,我都眼睛溼潤了。


平常並不覺得自己那麼關心體育,或者滿含愛國熱血,那我們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我們在無意識中已經認同了自己的文化,我是中華兒女,我們在這種無意識中,就獲得了一種自我身份認同,讓內心的歸屬感得到了滿足。

 

-03-

我剛纔說的是家族中,讓我們認同的是,引以爲傲的光彩的東西。


但是“認同”既然是無意識的,它就無法去進行理性的選擇。我們也會“認同”家族中不那麼好的,黑暗的,或者創傷的痛苦的,甚至祖輩人格中扭曲的東西。


認同是一種進入無意識的行爲,所以它和我們理性思維中的好壞其實並不相同。


如果家族裏有值得驕傲或感到無上榮耀的東西,那麼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想爲家族獲得更多的榮光,我們稱之爲“光宗耀祖”。然而,在家族中不光只有榮耀,也會存在一些創傷性的體驗。

而我要分享的第二個故事,是關於家族創傷如何影響後代。


提到家族,我們就不只是說到,你和你的原生家庭,還會提到你的父母的原生家庭。


這個故事,先講A小姐,她是最年輕的一代。

A小姐是一名網絡工作人員,30歲,未婚。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優秀,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認可,但她卻不能很好地進入親密關係。


A小姐曾經與一個有婦之夫相處7年的時間,在這個關係中她一直小心翼翼,不斷地犧牲自己來討好和取悅對方,更是不敢對對方有任何的要求,只希望對方不要離開她。一旦對方流露出要離開或者不認同她的時候,她就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滿足對方所有的要求,甚至幫對方解決經濟上的困難。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最終使得A小姐有心無力,煩躁不安,還會受到自己道德感的譴責。


A小姐的朋友們都認爲她是被這個男人迷得犯了暈,但這個暈暈得也太久了。


爲什麼可以允許自己進入一段和別的女性分享一個男性的關係,扮演不光彩的角色,還要不斷討好對方?


我們的思維要去解釋A 小姐的行爲,就只能用“鬼迷心竅”或者“前世孽緣”來解釋了,當然A小姐還是會把這段感情定義爲真愛。


但是,從心理學來看,就能看到很多其他的解釋了。


當A小姐聊起自己的家人時,她說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即她的外婆是童養媳。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童養媳可能是因爲家裏條件不好而被父母當成累贅拋棄到其它的家庭中。


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從小缺乏自我認同感


對於童養媳來說,她需要承受兩個方面的壓力。


第一,父母不要我了;


第二,我需要在新家庭裏表現良好,只有這樣,別人纔會很好地接納自己。於是,這種需要被認同或接納的願望就會非常強烈。


然而,被父母拋棄的經歷,讓A小姐的外婆一直處在恐慌的狀態中,從而使得她對自己的子女就會要求更多。


A小姐的媽媽是她外婆的第一個孩子,當外婆看到自己女兒出生的那一刻,她內心是失望的,認爲女孩是無價值的存在,當另一方面,她要求女兒照顧自己的情緒,幫助她分擔生活的重負,比如照顧弟弟妹妹。


遺憾的是,A小姐的媽媽無意識中認同了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


如果父母感覺自己是一個工具,自然就會把自己的子女當成工具來使用。


所以當A小姐出生後,她的媽媽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工作,把只有兩個月大的A小姐寄養在託兒所,併爲自己找到合理化的藉口——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你。


因爲媽媽要獲得他人的認同,而無法完成自我認同。



這時,A小姐似乎變成了阻礙媽媽工作的負擔。也因爲這樣, A小姐從小就學會了對媽媽察言觀色,非常害怕犯錯誤被媽媽拋棄,甚至在A小姐需要媽媽幫助陪伴的時候,媽媽更在意的是外婆,對 A小姐的忽略可見一斑。


久而久之,A小姐的自我價值感也在不斷降低,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無法認同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A小姐害怕被拋棄的創傷體驗在她外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種創傷一代延續一代,以至於使得A小姐無法認同自己,也找不到任何的歸屬感。


而對不被認同和接納的擔心也讓A小姐感到非常孤單,無法真誠地結交朋友,在人際關係中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成爲完全隔離的狀態。


當她遇到困難時,也不會主動向人求助,因爲在她的心裏,也就是在她的無意識中,她其實認定了,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會幫助她,同時世界是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再次拋棄她。


從外婆那一輩發展出的創傷,形成了A小姐人格里的源代碼。


因此,她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比較長久的、帶有情感互動的良好關係。這樣的重複如果沒有被A小姐意識到,就形成了家族創傷的延續,或者叫代際傳承


這一切我們在這裏分析,看上去是有跡可循的一清二楚的,但是在A小姐、她媽媽和外婆三代人的人生中,卻是難以覺察的在她們的無意識深處完成的“本能的過程”。


A小姐根本無法意識到,她在家族創傷的輪迴中。


當然,A小姐的故事,其實也可能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04-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家族創傷對自己的影響,那麼這種創傷會一直延續下去。


我有一個好朋友,就有過類似的體驗。


他工作非常地認真努力,曾經從事的是一些能夠賺大錢的職業,但總是沒有辦法把財富保留下來。經歷了多次之後,他也開始感到困惑。比如投資一些生意,最後成了血本無歸;或者掙到了一些錢,借給朋友後就沒有了下文。他並不是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他開始覺察自己,結果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在錢被花掉的那一刻,他發現心裏分明有個聲音在說:“這下好了。”


後來,他的分析師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家裏是否曾經因爲錢的問題而遭受到災難性的體驗?”


實際上,朋友的家庭祖上是富有的人家,但到了爺爺輩的時候,卻因爲富有而差點被槍斃。他父親也因爲家裏成分的問題而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對待,無法正常上學,甚至無法當兵,非常絕望。


因爲自己的出身被深深地否認,所以他的父親傳遞給他的一個價值觀,就是好好做人——特指,要“夾着尾巴做人”。


如果不是因爲財富和地位,爺爺和父親就不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他們的命運也許不一樣,所以,財富地位錢被家人視爲不好的東西,而朋友也在潛意識認同了這一點。


當他即將變得富有時,家族中的創傷體驗就會使他本能地感到恐懼,害怕不好的結果會降臨,於是他就在潛意識中直接避免了真的變得有錢。


創傷性的體驗會影響家族的價值觀,當然就會影響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


如果一些東西給家族帶來了不好的體驗,羞恥,恐懼,內疚或者威脅了生命,那麼它們就會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變成了特別恐懼的存在,然後影響我們所有的行爲,包括我們的人際關係、自我的認知等等。


而家族的創傷,包含內容非常廣泛:家族醜聞,家族的價值感匱乏(比如從小被送去寄養的孩子、童養媳)過多的早年夭折的家族成員,或者曾經的罪犯等家族成員。


當我們意識到創傷性體驗的存在纔有可能把這些家族的創傷在此終止。


減弱或終止當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去做。去覺察、分析、思考、改變。

一方面,這是自己的責任,作爲一個成年人要爲自己負責;

另一方面,這也是自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事情,和過去告別。

 

-05-

覺察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看到家族創傷在我們身上的影響。但走出家族創傷的阻礙其實很困難——因爲,有時候,我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多是用忠誠來換取,有了對父母的忠誠,才擁有了被認同的感覺。


對於祖輩或者家族的忠誠,往往是制約我們揮別過去的家族創傷,終止家族傳承,成爲自己的可能。


我們會矛盾:一方面想要忠誠於家族的傳承,一方面我們又想去脫離這種無意識的傳遞。因此有痛苦。


但是搞清楚了這些東西如何影響自己之後,你還是可以經由思考做出你現在的選擇。你可以重新定義。如果你將自己的生命看做獨立的而不是從屬的話。


們需要重新定義自己。家族的的過去,我可以選擇承擔,也可以選擇脫離。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與過去和解或告別和自己的長輩聊聊過去的事情。家族榮耀可以認同,因爲那些可以成爲我們成長的支持性資源。古人的家訓,就是家族價值觀的傳遞。而入祠堂宗廟,就意味着被家族認同和接納。


這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更有價值,並滿足歸屬需求,當然也就意味着一種有被羣體保護的安全感。對有家族傳承的創傷保持距離,成爲改變者,而不是親歷者,實在不行,可以成爲旁觀者。


例如有一些人可能一直對自己的名字非常抗拒,甚至有想換名字的願望。


名字有時候代表着家族或者家庭對你的期待,當我們無法完成的時候,或者這個期待不是很合理,以至於讓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想要掙脫。

不斷滿足他人的期待,會讓我們一次次地陷入創傷的體驗中,也就是你完完全全忽略了自己,延續了他人,而不是你自己。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命運痛苦而無力改變的時候,人們總是把期望放在下一代,無能的父母養兒防老,或者因爲自己無法完成的願望讓孩子去完成。


而內心強大的父母,更願意自己的孩子享受這個美好的世界,成爲他們自己就好。而換掉家族給予的名字,一方面是拒絕家族對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告別過去的自己的表現。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家族可能會感到背叛或愧疚。但這不是我們的錯。

結尾


如果我們能夠允許自己不那麼忠誠,有些可怕的傳承也會慢慢被終止或者減弱。過分追求他人(家族)的認同,會讓自己忠誠於他人(家族)。


忠誠對於我們來說,是尋求歸屬和認同的一種願望。但過於忠誠的代價,是沒有自我。


我們可以嘗試着和自己的一些無法釋懷的過去做告別,當我們告別了以後,也許我們纔有新的發生。


我對A小姐說,當你看到一個不被媽媽照顧,悲傷哭泣,又很害怕的孩子的時候,成年的你能做點什麼嗎?


她說,我可以去抱抱她,安慰她,陪着她。


那你再次感覺那個人要離開,一個人恐懼的時候,你能做點什麼?


她說,我可以嘗試去照顧自己。


過去無法改變,但現在的,一個不被恐懼驅使的我,有很多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