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有医学家华佗,机械制造家马钧。他们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作品中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开创了所谓“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历史不能简单类比,不同时期、不同集团的斗争内容,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但三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经验教训。曹操、诸葛亮、孙权、司马懿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人物的某些思想和作风,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国时期劳动人民的负担是沉重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间的经常用兵,使劳动人民家破人亡,幸存者(主要是自耕小农)要承担国家繁重的赋税徭役。无地和少地农民——佃客、部曲,被束缚在国有土地(指屯田地区)和地主的土地上,从事牛马一样的劳动,要缴纳收获物的一半左右,作为地租。尽管三国的统治者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但劳动人民的生活仍然是很苦的。当他们走投无路时,便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但这种斗争往往被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掩盖了。三国时期世族地主势力开始抬头,他们利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垄断政权,到西晋时期便形成了具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世族。曹魏后期的“赐客”和孙吴的“复客”制,把农户赏赐给官员,是西晋按官品占田荫客制的先声。

三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南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经济得到了开发和进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吴蜀的开发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过去,人们对祖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可以说以三国史为最多。一些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人所共知的,至今三国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人们的这种知识不完全是从历史书中得来的,很多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有关的艺术作品中得来的,因此不免有些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七分历史,三分演义,即七分是历史事实,三分是情节虚构。就是说在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的处理上基本尊重历史真实,在具体情节的安排上做了艺术加工和渲染。作为小说作品,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一些情节,使事件更加具体丰富,人物更加典型生动,起着小说作品应该起的作用。但历史小说毕竟与历史著作不同,我们今天了解三国的历史,不应该根据《三国演义》,而应该主要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包括裴松之的注)、《资治通鉴》以及其他有关史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