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利益效应:为什么同样是贵1000块钱,顾客就不会取消订单!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在某家商场预定了一套价值1万元的组合家具后,在另一家商场看到了同样的产品仅售9000元,这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取消原来的订单,而如果我们在某家4S店订购了一台价值10万元的汽车后,发现另外一家店里的同款车报价为99000元,这时我们通常会想“算了吧,只差1000元,无所谓了”,同样是1000元,为什么前后的反应区别这么大呢?其实这就是最终利益效应所反应的结果,对于1万元来说,1000元所占的比例很大,人们会很介意,而对于10万元来说,1000元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人们对其的在意程度也就相对较低。今天我们第一桶金学派就来和大家讲一讲如何利用最终利益开启你的财富之门!

什么是最终利益呢?经济学认为商品价格占最终利益总成本的比例越大,消费者对价格越敏感。我们在购物时,常常会因为商家对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定位和宣传,而忽略了商品的其他属性和价值,这正是商家利用“最终利益效应”打响的销售之战。比如:当大众在广告中更多地强调汽车安全的利益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其实,生活中企业或商家利用最终利益实现销售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就拿我们平时爱买的手机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4G手机逐渐成为了主流,,相继上市的智能手机抢占了手机市场的“高地”人们对包括iPhone、华为、VIVO等,在内的名牌智能机的追捧已经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令这些不断更新上市的手机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消费者的蜂拥购买,令这些价格偏高的品牌机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人们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甚至刻意忽略其昂贵的价格,只为求得“一机”。

{!-- PGC_COLUMN --}

很多企业在新品上市之初,都会做很多抢占市场份额的工作,为什么企业如此重视新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呢?其实,上面的例子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有效地占领市场份额,可以产生最终利益效应,令消费者降低对产品价格的在意度,另外,很多时候,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仅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众多手段之一,例如,购买iPhone等品牌智能手机,只是人们为了显示自己是“时尚一族”。而这种关系正是“最终利益效应”的基础。

那么,作为企业或商家,利用最终利益最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最终利益效应:为什么同样是贵1000块钱,顾客就不会取消订单!

1.扩大市场份额

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扩大了销售量,进而使得其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因此扩大了市场份额。

2.实现商品利益的最大化

最终利益使商家能更好地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产品的性能和外观,进而确定产品的价格,实现商品利益的最大化。

3.促进商品的销售

通常,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时,需求量会增加,因此,商家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理,巧妙得打打价格战来促进商品的销售。

4.可采取高价策略

商品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认知的其他替代商品越高,消费者对价格就越敏感,反之,消费者则对价格不敏感,例如:缺乏购买经验的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了解,要远远少于那些有购买经验的消费者,他们通常会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所以,在消费者对消费没有经验时,则可采取高价策略。

5.对未来价格的期盼来制定价格

根据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期盼来制定价格:比如汽车公司可以对汽车进行暂时的打折促销,这比简单的降价更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打折的价格看起来是暂时的,从而会加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如果重复使用打折促销的办法,那么消费者会很快学会继续等待而不是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以后价格会更低,这也是一些奢侈品牌从不降价促销的原因,最后,给予顾客更多的折扣或者提供附加价值更高的服务体验,有助于提高顾客对品牌本身的好感度,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作用。

实际上,最终利益效应不仅是一种经济效应,还是一种心理效应,例如:在一家高级饭店庆祝结婚纪念日后,妻子看到丈夫用半价优惠券结账时肯定会不太高兴,因为这顿饭局往往会与感情联系在一起,当最终利益与情感联系在一起时,多数人会认为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低价是非常俗气的事,因此,利用好最终利益效应,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