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利益效應:爲什麼同樣是貴1000塊錢,顧客就不會取消訂單!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們在某家商場預定了一套價值1萬元的組合傢俱後,在另一家商場看到了同樣的產品僅售9000元,這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取消原來的訂單,而如果我們在某家4S店訂購了一臺價值10萬元的汽車後,發現另外一家店裏的同款車報價爲99000元,這時我們通常會想“算了吧,只差1000元,無所謂了”,同樣是1000元,爲什麼前後的反應區別這麼大呢?其實這就是最終利益效應所反應的結果,對於1萬元來說,1000元所佔的比例很大,人們會很介意,而對於10萬元來說,1000元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人們對其的在意程度也就相對較低。今天我們第一桶金學派就來和大家講一講如何利用最終利益開啓你的財富之門!

什麼是最終利益呢?經濟學認爲商品價格佔最終利益總成本的比例越大,消費者對價格越敏感。我們在購物時,常常會因爲商家對產品的某一方面的定位和宣傳,而忽略了商品的其他屬性和價值,這正是商家利用“最終利益效應”打響的銷售之戰。比如:當大衆在廣告中更多地強調汽車安全的利益後,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敏感度會降低,其實,生活中企業或商家利用最終利益實現銷售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就拿我們平時愛買的手機來說,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4G手機逐漸成爲了主流,,相繼上市的智能手機搶佔了手機市場的“高地”人們對包括iPhone、華爲、VIVO等,在內的名牌智能機的追捧已經達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令這些不斷更新上市的手機佔領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消費者的蜂擁購買,令這些價格偏高的品牌機成爲人們“炫耀”的資本,人們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甚至刻意忽略其昂貴的價格,只爲求得“一機”。

{!-- PGC_COLUMN --}

很多企業在新品上市之初,都會做很多搶佔市場份額的工作,爲什麼企業如此重視新產品所佔市場份額的多少呢?其實,上面的例子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有效地佔領市場份額,可以產生最終利益效應,令消費者降低對產品價格的在意度,另外,很多時候,消費者的購買行爲僅是爲了達到某一目的的衆多手段之一,例如,購買iPhone等品牌智能手機,只是人們爲了顯示自己是“時尚一族”。而這種關係正是“最終利益效應”的基礎。

那麼,作爲企業或商家,利用最終利益最終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最終利益效應:爲什麼同樣是貴1000塊錢,顧客就不會取消訂單!

1.擴大市場份額

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擴大了銷售量,進而使得其在市場同類產品中所佔的比重加大,因此擴大了市場份額。

2.實現商品利益的最大化

最終利益使商家能更好地揣摩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根據消費者的心理來設計產品的性能和外觀,進而確定產品的價格,實現商品利益的最大化。

3.促進商品的銷售

通常,當商品價格上漲時,會導致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時,需求量會增加,因此,商家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這一心理,巧妙得打打價格戰來促進商品的銷售。

4.可採取高價策略

商品的價格相對於消費者認知的其他替代商品越高,消費者對價格就越敏感,反之,消費者則對價格不敏感,例如:缺乏購買經驗的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瞭解,要遠遠少於那些有購買經驗的消費者,他們通常會支付相對較高的價格,所以,在消費者對消費沒有經驗時,則可採取高價策略。

5.對未來價格的期盼來制定價格

根據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期盼來制定價格:比如汽車公司可以對汽車進行暫時的打折促銷,這比簡單的降價更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因爲,打折的價格看起來是暫時的,從而會加速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但如果重複使用打折促銷的辦法,那麼消費者會很快學會繼續等待而不是購買,因爲他們預期以後價格會更低,這也是一些奢侈品牌從不降價促銷的原因,最後,給予顧客更多的折扣或者提供附加價值更高的服務體驗,有助於提高顧客對品牌本身的好感度,達到促進商品銷售的作用。

實際上,最終利益效應不僅是一種經濟效應,還是一種心理效應,例如:在一家高級飯店慶祝結婚紀念日後,妻子看到丈夫用半價優惠券結賬時肯定會不太高興,因爲這頓飯局往往會與感情聯繫在一起,當最終利益與情感聯繫在一起時,多數人會認爲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低價是非常俗氣的事,因此,利用好最終利益效應,對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