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宗親制度的情況下,每個人對自己的親屬都有着莫大的信任與眷顧,皇帝也不例外。自西周開始,各朝都對皇帝的宗室子弟進行一定的分封,好點的,會作爲鎮守邊疆的將軍,協助皇帝抵禦外敵,一般的可能被任命爲地方行政長官,治理一方,最差的也能有個爵位,有田有地,做個富家翁。有些皇親國戚可能會感謝皇恩,恪盡職守維護他們家族的江山。更有的,在皇朝衰落時,盡心輔佐皇帝,保衛自己的江山。

​但是,有的親王就不那麼想了,憑啥咱倆都是皇子,你當皇上,我去不能當。於是他們就造反稱帝。歷史上親王造反的例子舉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由於西漢初期,實行郡國制,諸侯國的權利很大。漢景帝時期,爲了抑制諸侯國的實力,大臣晁錯上書“削藩令”意在削弱諸侯國的實力,於是漢景帝下令收回諸王的封地。

​但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聯合其他幾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剛開始,景帝殺了晁錯以求諸王退兵,但是七王依然繼續進攻。於是漢景帝下定決心平定叛亂。以周亞夫爲大將率軍二十萬前去平定叛亂。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楚王吳王兵敗自殺叛亂被平定。其他諸侯王乖乖的遵從“削藩令”,西漢得以加強中央集權。國力昌盛,爲後期武帝出兵匈奴打下基礎。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爲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爲中國歷史上最爲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從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首先是楚王奪權殺了汝南王,爾後楚王又被賈氏假傳聖旨所殺,。趙王又帶兵進京殺了賈氏自封相國,於是淮南王又起兵討伐趙王。。淮南王失敗後,河間王,長沙王,成都王又起兵攻擊趙王,後來東海王有參與進來。最後東海王取得大權,但西晉已經國力大退,最終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滅。

​爲什麼同樣是親王反叛,西漢能平定叛亂爾後國力昌盛呢,而西晉卻因爲“八王之亂”而國力大衰,最終滅亡呢,那咱們今天就從各個方面分析下。首先叛亂的諸侯王實力不同西漢的“七國之亂”叛亂主要以吳國楚國爲主,其他幾位親王並沒有多少兵力,就算是吳王也不過是一個郡的封地,總體實力並不強。而反觀西晉的幾位親王,就不一樣了西晉在奪得曹魏政權後,大肆分封諸侯王,並且給予了諸侯王軍事財政等各種自治權力,諸侯王有着自己的行政體系和軍事財政大權。儼然像一個較小的皇帝。類似於戰國時期的諸侯。而且西漢有着正經的中央政府,漢景帝又是爲不錯的皇帝,能組織起力量平定煩亂。

​​​西晉時的晉愍帝是個傻子,諸侯王直接打進京城控制皇帝。都是一個親王在京城控制皇帝,其他親王起兵攻擊,然後功勞最大的君王執掌大權,但稍有不慎就會惹得其它親王攻擊,所以就這麼週而復始的戰亂。一直到最後的東海王司馬越,爲了滿足各親王的利益便聯合幾個親王直接把西晉給分了,最終被少數民族滅亡。戰爭破壞力不同由於西漢的叛亂國實力不強,戰爭就在那小部分地區,而且時間只有兩個月。

​反觀西晉的幾位王爺把戰火燒遍了大半個西晉,圍繞京城都打了好幾次。而且從元康元年(291年)楚王司馬瑋帶兵入京到光熙元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分晉。共16年。這16年整個西晉都在打仗,所以到最後,西晉只剩個空殼子。最終滅亡、外患不同景帝年間由於和親政策以及對匈奴貿易的來往,匈奴和西漢基本上處於和平。其他少數民族都臣服於西漢,所以當時西漢可以全力對付叛亂。甚至是拿叛亂練兵。但是西晉時期,民族矛盾依然很重,從北方遷徙到華北少數民族收到西晉統治者的壓迫。各地的戰爭更使得少數民族充當士兵。於是一些少數民族趁機擁兵自重,最後,雖然東海王司馬越取得了大權,卻要與少數民族政權以及各地的豪強鬥爭。

​所以西晉被當時匈奴建立的漢國滅掉。所以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叛亂還是有着諸多不同的。“七國之亂”就是簡單的親王叛亂,平定後可以加強中央集權。而西晉的“八王之亂”有點像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所以他們的戰爭就是從內部消弱西晉的力量。最終西晉被少數民族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