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好的旅行,对我来说就是三要素:美好的风景,任性的购物,到位的美食。当然,任性的购物总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出门花钱一时爽,回家还账,呃,想死的心都有。

前阵子趁着去瑞士看巴塞尔表展,先去西班牙的里斯本晃了两天,在那里一拍脑袋买了瓶小众香水,信用卡账单来的时候才意识到:275欧元换算成人民币是2136.78元,而且才70毫升,我的心狠狠地抖了又抖。

回来后,被损友一刺激,又花了199元买了一套四瓶的“限量版花露水”,是的,花露水也玩起了限量版。记者 于清 摄影 朱丹阳

小众香水已经变成一种时髦

这瓶账单让我心痛的香水是Maison Francis Kurkdjian的明星作品Oud,我都读不清楚品牌名,只知道那是一支“小众香水”,创始人在没建立品牌之前,就为一些时装品牌调香,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还来过,在现场吹香水泡泡。

来科普一下什么是小众香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香水基金会,也就是香水界很重要的FIFI奖的主办方,目的是为了与我们熟知的品牌香水(也被称为商业香水)区分开来。判定的标准就是看世界上有多少专柜或专卖店在售卖这些香水,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大商场里看不到的香水(低端价格的不在其列)就是小众香水。但,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些小众香水不断发展壮大,专柜越铺越多,也就不能再算是小众香水了,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Jo Malone(祖玛珑)。

打上小众香水的标签,就直接物以稀为贵了:稀有的调香原料、稀少的销售渠道。

说起小众香水的流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跟人家“撞香”。其实以我的经验,撞香跟撞衣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体味,同一种香水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些许不同。

大集团瞄准了这一点,已经完成了一轮小众香水的争夺战:雅诗兰黛集团继祖玛珑之后,又收购了Editions de Parfums Frederic Malle、Le Labo和By Kilian,欧莱雅集团收购了Alelier Cologne,LVMH收购了我这次买的Maison Francis Kurkdjian。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时装品牌推出“沙龙香水”,与原有的商业香水拉开距离。

花露水也玩限量版概念

话说我有个朋友,她以刺激我为己任,比如我在朋友圈晒网红唇膏Charlotte Tilbury(知名英国彩妆师)和Christian Louboutin(著名制鞋师,红底鞋就是他的作品),她嗖地就把更洋气的TATCHA(以日本江户时代的艺伎护肤秘笈为灵感的高端品牌)唇膏发来了。

在我嘚瑟了275欧元的香水后没几天,她果然又发来一张图片,我的眼前出现4瓶六神,还有一个链接。点开一看,说六神花露水推出一套限量版,分前调、中调、尾调,并且还把这四款跟四款高级的商业香水做了比较。

咦,这不是去年7月间被翻炒过一轮的“嗨夏”吗?那时我还没抢到呢,今年倒有得卖了?也不是很限量嘛。本着对“限量版”的一贯好奇,我默默地花了199元,买。

喷在试香陶瓷上,四款花露水确实像宣传的一样,气味会有一些变化。但花露水毕竟是花露水,主要成分还是六神原液、薄荷醇、冰片、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哪怕添加了其他香料以作香型的区分,再怎么闻,我也觉得它们更像是止汗露而不是香水。

从瓶子和颜色来分的话,黑色的两瓶更像是男士香水,白色的则偏女性化。过了几小时,发现它们跟香水一样,前调好闻的未必能持续到最后,比如开瓶时我最喜欢的清·雅,标注的是清幽白花香,最后它的味道跟老版花露水一样了。倒是开瓶的时候很冲鼻、一闻就是花露水的清·新,最后留下的是淡淡的花香。

不过呢,香水喷在人身上跟喷在试香物上,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自己很快就“闻不到”了,你出门是去“祸害”别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限量版的花露水就是造福周围的人,既清爽,又不至于像老版花露水那么刺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