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在斷奶時,常常會出現日增重下降,消瘦甚至成爲僵豬的現象,這種現象較爲普遍,豬場管理人員要重視起來。

根據臨牀觀察和實驗室診斷初步認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方面,即環境因素、飼料營養因素和疾病因素。

三四十斤保育豬,咳喘+消瘦+腹瀉頻頻發生,背後真相不容忽視!

環境因素

首先,斷乳後仔豬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仔豬斷乳後,常由產房轉移至仔豬保育舍,由依附於母豬的生活改變爲獨立生活,這些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俗稱“斷奶應激”,如:煩躁不安、食慾不振,進而導致了生長發育遲緩。

所以,做好環境過渡是養好斷奶仔豬的重要措施之一,爲防止仔豬斷奶後所產生的不安,應採取將母豬移開,讓仔豬原圈飼養的辦法。

其次,除按窩分羣外,另外體質較弱仔豬隔離組成新羣,否則會出現大欺負小,體重越大的仔豬會越來會大,體重弱小的喫不飽、個體之間差距越來越懸殊的現象。

當舍內晝夜溫差超過10°C,腹瀉率就會隨之升高25~30%,而舍內過高的溼度環境也會使腹瀉數明顯增加,導致仔豬生長發育緩慢。

三四十斤保育豬,咳喘+消瘦+腹瀉頻頻發生,背後真相不容忽視!

飼料營養因素

在自然條件下,從液態乳汁到固態飼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時間內,仔豬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善自身的胃腸道系統,從而適應其所攝入食物由液體到固體的改變。

但由於在飼養過程中精細化操作不夠和飼料消化率不足,常常會造成斷奶後食物中幹物質的比重驟增,嚴重破壞了仔豬的生活規律,造成飲食上的減少。

此外,斷奶後仔豬不能區分飼料和飲水,常會通過大量的飲水來充飢,這又進一步的影響了仔豬的生產性能。

因此,在斷奶後可採取爲仔豬提供液態飼料的辦法,液態流食既可以提供乳汁樣的幹物質濃度,又可克服斷乳仔豬暫時無法區分飲水和採食所引發的問題,進而提高仔豬的採食量。

斷奶後除應逐漸喂料、保持飼餵量得當、飼料營養均衡和消化率高以減少斷乳過渡期給腸道帶來功能上的不利影響之外,也應加強管理,保持豬舍乾燥清潔,減少腹瀉的發生。

最後,過度的限飼和過度的飼餵,都會引起飢餓性和過食性腹瀉,進而仔豬消瘦甚至成爲僵豬。

三四十斤保育豬,咳喘+消瘦+腹瀉頻頻發生,背後真相不容忽視!

疾病因素

1.腹瀉:

斷奶後由於母源的IgG和IgA抗體逐漸消退,仔豬自身可產生IgA抗體的T細胞羣仍未發育完善,致使仔豬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病毒性和細菌性腹瀉。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髮病。

斷乳仔豬的腹瀉一般在斷奶後的3~10天發生,呈現粥樣或水樣腹瀉。腹瀉往往致使仔豬的生長發育受影響,甚至成爲僵豬。

2.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

斷奶仔豬因母源抗體下降,機體免疫系統如淋巴結,脾臟等免疫器官感染PCV2,PRRSV等病毒,機體免疫調節能力下降,免疫系統紊亂,免疫抑制等造成細菌如副豬嗜血桿菌,鼻支原體,肺炎支原體,波氏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疥蟎等細菌和寄生蟲感染肺臟及全身臟器,仔豬會出現漿膜炎,呼吸系統疾病等症狀致使僵豬現象增加,俗稱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PMWS)。

三四十斤保育豬,咳喘+消瘦+腹瀉頻頻發生,背後真相不容忽視!

防治措施

1.免疫

做好圓環苗的基礎上,做好藍耳(根據豬場情況)、僞狂犬、喘氣苗的免疫。

2.減少應激

工廠化養殖方式可能與本病有關,飼養管理不善、惡劣的斷奶環境、不同來源及年齡的豬混羣、飼養密度過高及刺激仔豬免疫系統均爲誘發本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3.溫度

仔豬、生長豬發現病症,舍內溫度25-30°C爲宜。

4.營養

提供營養高的飼料。保育豬喂教槽料、生長豬喂保育料。少喂勤添,粥料最好,粉料最差。

防治繼發感染,脫水豬飲電解多維、補液鹽。先天性震顫防止壓死,特殊照顧:保證每頭豬喫上奶,可減少死亡率。

5.管理

建立、完善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將消毒衛生工作做到每個工作環節,最大限度地降低豬場內污染的致病微生物;

降低飼養密度,仔豬寄樣應限制在出生後24小時內,防止不同來源、不同胎次及不同日齡的仔豬在一起混養,豬羣全進全出,減少和杜絕豬羣的繼發感染,從而控制或減少仔豬感染圓環病毒的機會。

小豬腿腫用什麼藥?頭孢配合它效果翻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