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灵真人

洞灵真人,即亢仓子,又名亢桑子、庚桑子。乃老子的弟子,四大真人之一。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得老子之道,能视听不用耳目。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为《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的作者。《亢仓子》一书文字多古文奇字,如果不看音义则难窥其义。

相传《亢仓子》一书,唐玄宗天宝元年诏称为《洞灵真经》,被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并封其为洞灵真人。

《亢仓子》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此外,《亢仓子》也肯定了阴阳间的客观性,以为阴阳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并肯定对立双方可以转化,指出“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其中充满辩证思想的光辉。

通玄真人通玄真人,据传为战国末期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研,又名计然,葵丘濮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道家祖师,与孔子同时,是《文子》一书的作者。

计然,春秋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但自小非常好学,通览群书。就像人们常说的大智者若愚。时常观察学习大自然,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倪端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知道别人的想法。

因为他品行刚直,酷爱山水,常泛舟出游。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所以称计然。因为他经常遨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游到越国的时候,收范蠡为徒。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由此更深深的敬佩他,更尊敬他,虚心向他学习。

辛研博采众家之长,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其为通玄真人。诏封其著为《通玄真经》。《旧唐书·玄宗纪下》:“天宝元年庄子号为南华真人 , 文子号为 通玄真人 ,列子号为冲虚真人 ,庚桑子号为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文子学道后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

冲虚真人

冲虚真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国寇”,郑国人。著《列子》一书,主讲清静无为,独立处世之思想,唐玄宗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

列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儒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

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庄王之后。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