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辛弃疾的简历,会发现他的身份是将领加文人,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没错,集文韬武略于一身之大成者,就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但凡突出爱国情怀的,免不了要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境遇。辛弃疾也不例外,从他小时候起,面对着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面对着被金人统治的大好河山,心中便生长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誓要渴饮金人血,收复旧山河。这种最直接的爱国情怀一直伴随他的一生,使之一生都为此而不懈努力。下面我们就透过南宋的烽火硝烟,来简单梳理辛弃疾传奇的一生。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定都河南商丘,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浙江杭州。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山东济南。从一出生便成为亡国奴,从一出生便背负着国恨家仇,辛弃疾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然而坚定的爱国意识就是在那时便树立起来,他的老师田园诗人刘瞻曾问他今后的志向是什么?辛弃疾答道:“我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和做官,而是为了写尽天下赋,杀尽天下贼!”老师颇为震惊,直言真是荒唐。

这就是辛弃疾,在老师眼中荒唐的学生,褪去青涩的面庞,披上一身的戎装,一步步书写着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华彩人生。1162年,年仅22岁的辛弃疾,亲自率领50名骑兵冲进几万人金军大营,将叛徒擒获,并大喊:“大宋十万大军就要打来了!”于是曾经的宋军旧部纷纷归顺,辛弃疾率领一万多人马,又从金军的围追堵截中杀了出来。这是辛弃疾第一次以宋军将领的身份抗击金人。此举惊天下,震国威,以区区数十人抵抗金人数万之众,并能安全归来,辛弃疾的胆魄与智慧可见一斑,没有一种冒死的精神也是无力做到的。

辛弃疾回到了南宋,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仅担任通判、主簿这种低微的官职,自然也就没有机会施展自己远大的抱负。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对恢复中原充满了热情和希望。这份报国的理想早已深深根植在心中。在《破阵子》他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真是无限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难以言喻的壮志豪情不吐不快,寥寥数语尽显英雄本色。

待何时才能收复旧山河,这是辛弃疾永远无法了却的梦。直到1194年,宋宁宗继位,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削去秦桧封爵,宋廷之中,到处是兴师北伐之声。国家意志决定了百姓的命运,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写下了一首词《六州歌头》: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

然而北伐并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朝廷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辛弃疾亲自上朝求见宁宗,极力陈述轻率出兵的弊端。可宁宗和韩侂胄一意孤行,仍执意按时北伐,结果宋军又大败而归,这次败仗的直接结果就是,宋宁宗为了讨好金国,直接效仿高宗干过的事情,谁主张抗金就杀谁,因此就杀死了韩侂胄。真是太让人心痛,辛弃疾听闻此事,顿足捶胸,泪流满面,大呼:“这些人断送了抗金的大好形势!”

想想辛弃疾耗尽一生的经历,只为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然而一切皆付诸东流,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至此辛弃疾辞去一切官职,隐居不出,寄情于山水,流连于诗酒。然而其实内心并不快乐,很是苦闷。他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207年,68岁的辛弃疾逝于江西铅山,面对着半壁山河,只留下无限的遗憾和伤感。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并不遗余力的参与抗金,他流传于后世的词多达600多首,被世人誉为词中之龙,这一美称是当之无愧的。他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并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唯有他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辛弃疾就是这样,不改初衷用一生的坚守,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热血。

英雄暮年壮志未酬时,心中的烈火却并未熄灭。66岁的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山,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