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是全国著名的五都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涌现出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谋圣”姜子牙等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

然而南阳的出名,更大的原因在于南阳境内的一条山岗,位于南阳市区西南,绵延数十里,俗称西岗,又名卧龙岗。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因孔明又称卧龙,因此得名,也是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有1800多年历史,2007年荣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魏晋时期,后人已在南阳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南阳卧龙岗诸葛庵已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佑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和卧龙书院。

然而更多的人不知道的是,卧龙岗又名麒麟岗,因为“人中麒麟”百里奚曾隐居于此,故又称麒麟岗。一道普通的黄土岗竟然出了两个大人物,后人只好把这座岗分了两半,一人“给”了一半,南段叫卧龙岗,北段叫麒麟岗。

百里奚,春秋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百里奚自幼家贫,在齐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骞叔收留,因得不到齐的任用,经骞叔推荐回虞国为大夫。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根据大臣荀息的计谋,用玉石和宝马贿赂虞国国君,达到借道虞国出兵攻打虢国的目的。虞王不听百里奚的忠告,让晋国借道。晋灭虢三年后,又回师灭掉虞国(成语灭虢取虞 的典故),百里奚被俘。正好秦穆公以求婚于晋,于是晋献公将百里奚作为陪嫁臣送到了秦国。百里奚不堪其辱,逃回楚地(今南阳),被楚人所执以牧牛为生。后来,秦穆公知道了百里奚的贤能,于是以缉拿逃奴为由,用奴隶身价――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拜为大夫,因此百里奚又号"五羖大夫"。在百里奚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据《左传》、《史记》记载,百里奚去世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号子。

百里奚认妻

百里奚位居秦国宰相,是两千年前统一大中国的奠基人之一。秦穆公称之为至高无上的尊者。韩非子称之为圣人。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些思想观点,都来源于百里奚。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大臣都在学百里奚施政治国的思想、方法、策略。

相关文章